辨 正 -----25

25.上平居士云:【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萧对元音老人的批判,不难明白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真理的颗粒。萧把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说成是第六意识,为识阴所属,理由有二﹕一是在熟睡的状态下,这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了了分明的灵知心便不可得,可见它是生灭法,决不可能是自性。在这里,萧所犯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他将灵知觉性与第六意识混为一团,把不缘尘、不分别、不取舍的灵知觉性混同于缘尘分别取舍的第六生灭意识,不知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于是乎,借口在睡眠状态下意识暂不生起、醒后复生,便说灵知之心也是生灭的,----可见,萧平实从来就不曾知道,生灭心中当下就有个不生不灭性在,更不会想到要在即见闻觉知的当下去了悟无生之理,由此可见,萧在睡眠中肯定没有体验过灵虚不昧的状态,他的修行境界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他体验过,他必不会否定在睡眠状态下虽然意识停止了活动,但尚有灵知心在这一事实。二是元音老人所说的「这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是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来体证到的,它与第六意识是不同的,前者是无分别之智,后者是生灭之识。按萧的二边理解,第六意识与第八阿赖耶识是完全分立的两个东西,所以不可能从生灭的第六意识起观而契入到如来藏或者真如本心。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讲过,问题不在于是否能从前六识起观入手,关键是入手时所持知见是否正确,是不是般若正观,如果真地能够确立起万法唯心、万法平等、中道不二之正知见,不要说从第六意识入手观心能开悟见性,就是从闻声嗅香中亦可返本还源。判断所起觉观是属生灭意识,还是不生不灭的无漏智慧,根本点就在于是否起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即是意识,无分别执着即是始觉之清净智。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楞严经》第五、第六卷所记,二十五位大士各各自说最初入道之方便,以显圆通之理,即是明证。反过来,若不能确立不二之圆融观,妄将前六识与真如自性对立起来,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欲在生灭心之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无有是处;何以故﹖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更不用说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入手了﹔何以故﹖第八阿赖耶甚深微细,非凡夫及二乘境界;最初入道者,若不经由方便,想直接从第八阿赖耶入手,根本不可能做到(详后)。萧口口声声反对把第六生灭意识当作因地真心(这个观点是对的﹔萧的错处在于,他从割裂的观点出发,客观上否认了从对前六识起观入手见道的可能性,错在他不知六识当体即是真如自性的大用),要求人们一开始直接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可是,他在自己的书中却并未能亮出他的「无上妙法」,只不过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

此一大段,分成二小段辨正之:

第一小段:【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萧对元音老人的批判,不难明白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真理的颗粒。萧把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说成是第六意识,为识阴所属,理由有二﹕一是在熟睡的状态下,这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了了分明的灵知心便不可得,可见它是生灭法,决不可能是自性。在这里,萧所犯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他将灵知觉性与第六意识混为一团,把不缘尘、不分别、不取舍的灵知觉性混同于缘尘分别取舍的第六生灭意识,不知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于是乎,借口在睡眠状态下意识暂不生起、醒后复生,便说灵知之心也是生灭的,----可见,萧平实从来就不曾知道,生灭心中当下就有个不生不灭性在,更不会想到要在即见闻觉知的当下去了悟无生之理,由此可见,萧在睡眠中肯定没有体验过灵虚不昧的状态,他的修行境界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他体验过,他必不会否定在睡眠状态下虽然意识停止了活动但尚有灵知心在这一事实。】

略覆: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菩萨云:「一切唯识--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玄奘大师于长安城门高悬「真唯识量」四字,力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此非不回心之二乘圣人所能知之,亦非未悟及错悟佛子之所能知,更非信仰一神教及不信佛之佛学研究学者所能知。此谓世界之所以出现成、住、坏、空之现象而不断轮替重复,皆因有缘众生之如来藏中所蕴含之共业种子所感而生;由众生真心中之不可知执受之业力所共同形成,非自然有,更非某神所创造。三界中一切法之生、住、异、灭,皆因如来藏--阿赖耶识,经由其相分及见分(七转识)而显现。然七转识见分之运作,不能离于阿赖耶识之外相分及内相分,离此则七识见分便无能运作,则吾人能知能觉之心便无能运作,故云法相唯识--一切法皆不离一至八识。

上平居士谓「灵知觉性与第六意识不可混为一团」,意即灵知觉性不是第六意识,那么灵知觉性应该是真心啰﹖然而 世尊却一向开示:真心阿赖耶识虽住于身中而无所住,非形非色故无所住,六入不会故无所住,无分别性故无所住,本性清净故无所住,非善非恶故无所住,远离能所分别故无所住,不落境界故无所住。这种体性是无始劫以来就如是,不是经由修行之后才如此。正觉同修会中之破参者,皆如是证得如来藏,而皆同样如此现前观察平实先生诸书所说如是正理,完全无异。

如是真心如来藏于无所住中,却能于行住坐卧乃至睡着无梦时,分分秒秒剎那剎那而生其心,乃至昏迷死亡住胎之中,意识不能觉知之时,祂依然剎那剎那不断地生其心,此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真正意涵。不但是佛金口所说, 平实先生亦如是说,亦教导大众如是证,亦于书中具说分明;云何上平居士可谓「灵知觉性」就是真心如来藏﹖灵知心如果是如来藏,必定应该闷绝眠熟之时亦不断灭,然而现见必定断灭,施与一针麻醉剂之后亦必定断灭;然而如来藏在被完全麻醉之大手术中,亦是一样分明地显示存在而继续运作,绝不断灭。上平居士何曾了知?何曾证知?然而正觉同修会中之一切已悟同修,却都如是证知、如是现观无讹。

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如果是真心阿赖耶识,那么请问:在大手术被麻醉时之了了分明的灵知心何在?早已不存在也。若元音所说之灵知心确是如来藏,那么所有佛世尊所说的经典,大菩萨所开示的「法离见闻觉知」、「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不观是菩提」、「……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等佛语菩萨语,都得重新改写啰﹖因为所言皆与元音老人所开示不相符合!皆是离见闻觉知、离觉离观之心,真是岂有此理耶!

上平居士因为原来自以为悟,如今被 平实先生之书论所破,原来悟者的身分灭失了,所以生起瞋心,所以扭曲经论而作狡辩,意欲维护自己及净慧法师之悟者身分,所以才有如是诽谤之文登在网站上。上平居士同于元音老人之见解,都执着「离念灵知」为真如心,认为「于有念时别有另一本来离念之灵知心,于睡眠之中另有一个灵虚不昧的心,祂就是真如妙心,就是佛性」,其实此等皆是意识觉知心耳,只是眠熟与浅睡所生的差别罢了。此谓彼离念灵知心非真离念故,只是意识觉知心之反观性尔,于唯识种智中说之为意识觉知心之「证自证分」﹔我正觉同修会修学无相念佛成就者,泰皆能于一切时中,以此离念灵知而念佛,离一切语言相而念佛忆佛,并能离语言文字而察知自己是否存在忆佛不断。然诸同修皆知此觉知性乃是意识心,知应继续锻炼工夫,再求进一步之觉证,不敢便认此离念之觉知性为真如佛性也。由如是正见,方能远离「认妄为真,得少为足」之病,继续用功;乃至后来之证得第八识真如,以及后来之眼见佛性、进修一切种智,方可谓为真正之佛法修学之道。

综观今时诸方南北传、显密教等一切大师,悉皆认取离念灵知之觉知性为真实不坏之常住法,普堕意识境界,皆是未断我见者。然意识我--离念灵知--必须依于未坏之五色根方能存在,非如第八识及第七识末那于五色根坏时犹能存在。末那识于眠熟时仍能存在而令有情次晨醒来,于五色根死亡毁坏时仍能依于第八识而存在不灭,而犹非是真实心,何况觉知性之「意识离念灵知」须依末那为其俱有依,而后始能生起存在者﹖焉可强行建立为真实心﹖何况觉知性之「意识离念灵知」夜夜熟眠已,须依末那及第八识心,方能于次晨再现起者,云何可以强行建立为真实心﹖若觉知性之意识离念灵知心可以建立为真实不坏心,则不须佛来人间受生说法,一切常见外道皆已如是主张、如是证得故。

离念灵知心名为三界中之心,一向不离三界中之六尘法,是「三界有」所摄之法;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乃是离念灵知心之心数法,名为六转识之心数法﹔思量作主性,名为意根末那识之心数法﹔俱是五阴所摄之「三界有」法。第八识实相心非是三界有法,本来即已不堕「三界有」法中故,一向不堕六尘境界故,一向远离见闻觉知故,五阴及见闻知觉性等三界有法皆由此实相心生故。

实相心兼具非无性--非无三界有性,与「三界有」非一非异故﹔能生三界有,而与三界有非俱非不俱故,是故不应言「无三界有性」,惟非纯是三界有性。「三界有」之无念灵知心,及其心数法之见闻知觉性,以及随时随地返观之证自证分等,俱含藏于实相心中故。复次,第八识如来藏心于三界有法中,有其自己之心数法,离于六尘而不断现行运作,亦可有时不现,为诸禅宗破参者之所证知,故于禅宗公案无所滞碍,知其密意,非诸错悟及未悟者之所能知﹔如来藏复有其自己之心数法,离于六尘而不断现行,为禅宗之初悟及浅悟者所不能知,唯有久学菩萨始能知之者﹔既有如是第八识之心数法,同为禅宗证悟者及久学菩萨所同皆证知,则不可谓无此如来藏心,故名非无。三者,第八识实相心复有无量心数法,为初地菩萨乃至 佛所证知,名为自心真如之唯识性﹔随其证知此心之唯识性而起唯识行,故能分证无生法忍而起道种智﹔乃至具足圆满,名为佛地一切种智﹔既有如是第八识之无量心数法,为地上菩萨之所共证,当知此心非无。

此外,上平居士评论说:【由此可见,萧在睡眠中肯定没有体验过灵虚不昧的状态,他的修行境界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他体验过,他必不会否定在睡眠状态下虽然意识停止了活动,但尚有灵知心在这一事实。】但是这种睡眠中的离念灵知,其实是正觉同修会中每一位已经练成无相念佛功夫的人,所常常安住的境界,这是很粗浅的境界,没什么稀奇之事;何况平实先生的禅定证量,超过睡眠中的离念灵知多少倍,绝非上平居士所知,竟以这种正觉会中多数同修所常住的粗浅境界,来评论 平实先生,岂非无知之人?

上平居士说:【萧把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说成是第六意识,为识阴所属】,然而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并不是真正的能所双忘,只是极短的几剎那暂时之中不起能所妄念罢了,只是意识心之介尔初心罢了,仍然还是意识觉知心。只要再过几秒钟,这个离念灵知心还是会起念,还是有能所的。正觉同修会中的同修们,只要学成无相念佛功夫,都可以很长时间不起妄念,而且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不起语言文字妄念,远胜上平居士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中间几剎那的短时间不起念,超胜过无数倍。但这种胜妙境界,而且是长时间的离念清净境界,都还只是意识境界罢了,都无法获得平实先生的开悟印证。而上平居士的这种短时间的来不及起念的离念灵知,纵使能延长到像无相念佛那样长时间不起妄念,仍然只是意识境界,何况是现在还做不到的上平居士?

如果有人修得了无所有处定,那也还谈不上能所双忘,因为无所有处定中,还有觉知心与定境法尘存在,能所俱在故。纵使上平居士有一天修得了非非想定,住成长时间中都不起念,也不了知自己觉知心仍然存在,在境界上说(不是在般若的理上说)真的是能所双忘了,都还只是意识心的境界,都不可说就是真如心,因为那个住在非非想定中的极微细的觉知心也还是意识心啊!何况上平居士连简单的无相念佛功夫都还不会,奢言初禅乃至非非想定中的极微细意识心,岂不都是空谈?

如果上平居士所说的前后念间极短时间的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心,那常见外道修得长时间的离念灵知境界,住在欲界定中、初禅定中乃至非非想定中时,都应该说他们是已经证得真如的大乘圣者了,也应该说他们都是亲证般若的大乘圣者了,可是世尊却说那些证得非非想定的外道仍然还是外道,不入佛法般若的见道位中;乃至二乘阿罗汉已经断我见我执,证得灭尽定了,连能知能觉亦灭失了,真的是能所双忘了, 世尊却还是说他们只是二乘法中的圣者,说他们还是不懂般若、还是没有证得真心如来藏。上平居士为什么不想想这里面的道理呢?

上平居士坚持「在睡眠状态下虽然意识停止了活动,但尚有灵知心在是事实」,是则见闻觉知性及意识觉知心是常而不灭之法耶﹖若谓意识于眠熟位尚在,是故非断,次晨由此意识复生意识觉知心者,则应次晨觉知心复起时,彼人有二意识同时同处﹔如是则违现实事实,亦违圣教量,现见一切有情醒时未有二意识觉知心故。若谓眠熟位意识未灭,只是睡着故无觉知,则堕常见外道中,则成谤佛者﹔佛说意识若在,则必有觉知,觉知若灭则是意识断灭故,意识若永不灭则无睡眠法故,则不可说之睡眠故;而今现见人人夜眠无知无觉,故意识夜夜皆灭,此是现实之常识,一切人皆知。若言睡眠之中尚意识存在,只是停止运作,则是谤法者,亦是不诚实之笼罩他人者;前者谓:圣教量中,佛说意识若存在而非断灭者,则必定有觉有观,绝非无觉无观;上平主张眠熟位中尚有意识存在而无觉无知者,即成谤佛之说,意谓 佛说有误故。后者谓:即使是俱解脱阿罗汉,因身劳累而卧眠时,其离念灵知亦复断灭不存,绝无离念灵知存在;今者上平居士尚且不知不证初禅,何况俱解脱果?云何可言眠熟之时意识尚存在?故说其言非真,是不诚实语。此外,佛亦于三乘诸经中反复宣说:意识觉知心于眠熟等五位必灭,非有真实不坏自性可得。而离念灵知心之体性完全是意识心之体性,与意识心完全无异,绝不可妄称为真如、如来藏;若以离念灵知作为真如心,以此自称为开悟者,则成为大妄语者,知见同于常见外道故,证量同于常见外道故,堕在十八界我法中故。

第二小段辨正﹕【二是元音老人所说的「这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是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来体证到的,它与第六意识是不同的,前者是无分别之智,后者是生灭之识。按萧的两边理解,第六意识与第八阿赖耶识是完全分立的两个东西,所以不可能从生灭的第六识起观而契入到如来藏或者真如本心。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讲过,问题不在于是否能从前六识起观入手,关键是入手时所持知见是否正确,是不是般若正观,如果真地能够确立起万法唯心、万法平等、中道不二之正知见,不要说从第六意识入手观心能开悟见性,就是从闻声嗅香中亦可返本还源。判断所起觉观是属生灭意识,还是不生不灭的无漏智慧,根本点就在于是否起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即是意识,无分别执着即是始觉之清净智。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楞严经》第五、第六卷所记,二十五位大士各各自说最初入道之方便,以显圆通之理,即是明证。反过来,若不能确立不二之圆融观,妄将前六识与真如自性对立起来,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欲在生灭心之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无有是处﹔何以故﹖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更不用说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入手了﹔何以故﹖第八阿赖耶甚深微细,非凡夫及二乘境界,最初入道者,若不经由方便,想直接从第八阿赖耶入手,根本不可能做到(详后)。萧口口声声反对把第六生灭意识当作因地真心(这个观点是对的﹔萧的错处在于,他从割裂的观点出发,客观上否认了从对前六识起观入手见道的可能性,错在他不知六识当体即是真如自性的大用),要求人们一开始直接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可是,他在自己的书中却并未能亮出他的「无上妙法」,只不过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

略覆:上平居士整篇责难 平实先生的文章,都绕着「离念灵知心、离念灵知的境界」而说,反反复覆不断的在搬弄着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论点,上平居士此段立点错误之处,综合而言,可分为五点:第一﹑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不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是无分别之智﹑是不生不灭的﹔第二﹑所起觉观若是分别执着﹑即是意识﹔无分别执着即是始觉之清净智﹔ 第三﹑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只要确立不二之圆融观、不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即可在生灭心之中找到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第四﹑质难 平实先生要众生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根本做不到。 第五﹑质难 平实先生一直未亮出他的「无上妙法--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认为 平实先生只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

上平居士第一与第二点之过失谬误,已于此前述说分明,此处不再重复。现在从第三点予以回复。上平居士云:「《楞严经》第五、第六卷所记,二十五位大士各各自说最初入道之方便,以显圆通之理,即是明证。反过来,若不能确立不二之圆融观,妄将前六识与真如对立起来,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欲在生灭心之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无有是处﹔何以故﹖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

然而 平实先生出世弘法十多年来,所有著作,始从凡夫地之修集福德资粮﹑锻炼基本功夫、熏闻基本知见,中则三乘见道,继以地地渐修,圆满陈述佛菩提道,冀能流传于今世后世有智佛子之间,巩固佛门根基。从其所演述之深妙法义之中,用非常大的篇幅及笔墨,详述前六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彼此不同之体性。并不是平实先生不知道第六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局部体性,之所以故意以极大极多篇幅,巨细靡遗演述意识与真心不同之处,即是恐怕众生迷妄为真,执取生灭性、依他起性之意识为真实心,而导致我见不能断除,生生世世轮转六道,不得出离,所以要用很多的篇幅来描述与解说如来藏之体性,所以用很多文字辨析如来藏与意识心之差异,这样作的目的并非是加以割裂,而是要使学人阅读之后可以了解如来藏与意识心(离念灵知)体性的差异,就不会再认妄为真,就不会再堕于大妄语业之中。能够如此巨细靡遗的描述,而不会违背经论之原意,正显示亲证实相之本质;若非亲证者,绝不可能以如此大量篇幅,从自己之体验上直接叙述而不违经论。所以元音、上平、徐恒志等人,只是几本着作,便已显示其错误未悟之本质。是故平实先生如是大量写作描述而能不违经论,亦不畏惧诸方大师联合破斥之作为,正是有证量之示现。所以他对如来藏与意识心的差异,作出了如此大量的描写叙述,目的不是割裂如来藏与意识心二者,反而是使得学人对于如来藏与意识的体性,有了更深的认知,如此一来,以后参禅时,就不会走错路头,也不会落入未悟谓悟的大妄语业中。

对于已经开悟明心者而言,他因为对真心有真实的触证与体验,了知真心体性和功能差别迥异于意识妄心,而又现前观察到意识(离念灵知)确实是依于意根而从如来藏中出生的,确实是依附于意根与如来藏才能现起和运作,所以依悟者之立场而言:「第六意识之离念灵知与第八识阿赖耶非一亦非异」,不会再执着意识(离念灵知)的体性,我见便断了。但是开悟之后,却要利用意识心(离念灵知)听闻佛法,要用意识觉知心思惟佛法、进修一切种智;确实了知:离开意识的思惟与分别,就无法在佛道上进修,况论地地增上乃至成佛。

如此道理, 平实先生常常在法义辨正的时候加以说明,而且在他的书中也从未说到要将如来藏与意识心对立,也从未说到「菩萨要将意识灭除以后才能证得如来藏、才能成佛」,只说到:「定性无学入无余涅盘时,必须将意识意根等十八界全部灭除。」在大乘法中,平实先生从来不教人灭除意识与意根,并且教人要保持意识与意根(要发起受生愿,世世保持意识与意根进修佛菩提),并且教导大家要将意根与意识转成无漏有为法,最后成就究竟佛果,成佛之后永不入灭而度众生、永无穷尽。因此平实先生并不是一向将第六意识与第八识对立起来,乃至对未悟之学人一再开示:「要用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去找出与祂同在的真如本心」,因为离开意识的分别作用,根本无法参禅入理,何况要进修甚深微妙的一切种智正理,在在都需利用意识妄心而进修。虽如是而说,但却不是说:在觉知心中不立「生灭」、「染净」、「真假」之观时,意识心即可变成真心。

《楞伽经》云:「意识(离念灵知)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此段文句显示出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乃易起易断之法,故与分段境界相应,不离分段之境界。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而离念灵知正是与境界分段完全相符合者,正是依他起性之意识心。譬如禅定修证,必有入定出定境界分段,必有境界起灭之时;亦如神通,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世人苦乐舍受,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吾人五阴,必有生时死时分段,必有生与灭时﹔如是,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必于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尘中运为,意识自身必有生与灭时。若离境界分段之六尘万法,意识即无所能为、即不能存在,是故意识不能住于涅盘本际,涅盘非是境界分段之六尘法故。

意识之所以世世出生--前世意识灭已,后世意识复生﹔皆因前世意识不能晓了境界分段之虚妄,因之而生误计,妄想执着其自身实有不坏,由是误计执着故,计着熏习之气分、增长藏识中所含藏之意识我见烦恼种子,故令后世根为依之全新意识,由前世所熏而成之种子现行,复有意识,名之为意识依境界分段之计着而出生。

由如是理可知:意识于境界分段之种种六尘万法中之计着熏习,能长养藏识中之贪瞋无明种子,名之为意识习气长养藏识。意识习气之长养藏识,皆因意俱故﹔若无意根同时同处,意识尚不能现起,何况有诸误计与执着﹖意识以意为根故,秉意根之作意而现起故,秉意根之作意而断灭,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分别,乃至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出世间法之闻思修证故﹔若离意根,意识觉知心一切无所能为。

复次,意识触六尘运为时,必须有三种俱有依:如来藏识﹑意根﹑正常之五色根。若缺其一,意识则不能现行,何况能觉能知﹖意识现行既必以藏识为俱有依(藏识是执持意识种子者),由藏识秉意根之作意而流注意识种子,令意识现行,是故意识与藏识非一非异。

上平居士复云:【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此说不然。禅门之中证得无分别始觉之智者称为「明心」,亦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证得如来藏之后,才可能有无分别智、始觉之智;如果尚未证得如来藏,都不可能发起无分别智,不可能有始觉之智慧;未证得如来藏而说他有无分别智、有始觉之智慧,都是大妄语;因为只有明心而证得如来藏的人,才可能发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从现前观如来藏对六尘中一切法都无分别,意识如是现观如来藏的清净性以后,才有无分别智;有这种现观如来藏对一切法都不分别的智慧,才能称为始觉。所以,一切尚未亲证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无分别智、始觉,都是误会无分别智、误会始觉真正意旨的人,因为他们都是以意识心住在不分别的情境中,便说是证得无分别智了;然而意识只要一现起,就立刻对六尘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已经分别完成了,怎可说是无分别呢?这真是荒唐的说法。

明心而证得如来藏的人,所了知的是:如来藏自无始劫来,不曾于六尘万法起一念一剎那之见闻觉知,一向离见闻觉知故,于六尘中所出现的万法都不起分别;而「眼见佛性」者,眼见见闻觉知等七识十八界之总性,不以看见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觉知性之现行为见性也,是故佛性可以眼见,名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即是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如上平居士等人,于眼等六根体会见闻觉知等六性者,俱名凡夫随顺佛性,不名眼见佛性。非是禅宗所言之见性也,非是《大般涅盘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也。

明心之人,可以眼见如来藏之运作,可亲眼看见如来藏运作时之体性,若无大善知识摄受,往往以为如是明心即是眼见佛性,然实非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必须先有看话头之定力功夫,功夫纯熟而且具足慧力与福德以后,再参究佛性名义,方可在参得佛性名义时见之﹔定力若退,虽仍具见性之见地,亦不能眼见佛性;须回复定力后方可重新眼见。若未具定力前,已先知佛性之名义,则多不能眼见佛性,丧失现证「世界如幻观」之功德,此世已无机会可得眼见佛性了。然已入地菩萨之眼见佛性,则非唯十八界总相上见,亦总摄如来藏不堕三界法之佛性,而未圆满,须至佛地方才圆满。

上平居士说:【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然而第六意识观破之时,其实还是看不见佛性的;如果第六意识观破之时,即可看得见佛性,那么二乘初果到四果所有人,都应该已经看见佛性了,因为他们在初果时就已经观破意识了;可是世尊却说他们看不见佛性,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上平居士何不在这上面用心思索看看呢? 而且,明心之人都已经观破第六意识心,都知道祂是虚妄的、是依他起性的,可是却也还是看不见佛性,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不在这上面思索一下呢? 声闻初果乃至四果,大乘见道位的七住菩萨们,都已经观破第六意识了,都已经有声闻解脱智或者大乘无生智、根本无分别智了,却都还是看不见佛性,只有十住菩萨才能看见佛性,更何况上平居士根本就还没有「无分别始觉之智」,如何能看见佛性呢?

平实先生多年来总苦口婆心劝请一切欲求眼见佛性之行者,须具三法方得眼见佛性,此乃 佛所明言:定力﹑慧力﹑福德庄严。但有一缘欠缺,善知识亦莫能助之﹔岂如上平居士等未具看话头定力,未具正知见慧力,未具福德者所能见性﹖若有行人能依 平实先生《无相念佛》书中所示,学会无相念佛,会无相念佛者方能看见「话之前头」,欲求眼见佛性,方有入处。因此非如上平居士等未破参明心者,妄想用意识思惟所得的、错误的「无分别始觉」之智,想要观破第六意识,而可名之为「见性」者。上平居士等皆将能见之性误认为佛性,亦未证得如来藏,不名大乘法中见道之人;复又确立能见能闻能知觉性为真实心,则是不断身见(我见)者,不得名为声闻见道之初果人。如此可知其人三乘见道俱无,竟敢妄评平实先生所弘之第一义如来藏正法,即已成为诽谤正法之毁法者,实非有智之人也。

第四点,上平居士云:《……更不用说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入手了,何以故?第八阿赖耶识甚深微细,非凡夫及二乘境界,最初入道者,若不经由方便,想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入手,根本不可能做到。萧口口声声反对把第六生灭意识当作因地真心(这个观点是对的;萧的错处在于,他从割裂的观点出发,客观上否认了从对前六识起观入手见道的可能性,错在他不知六识当体即是真如自性的大用),要求人们一开始直接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

诚然!第八阿赖耶识甚深微细,非凡夫及二乘境界,所以上平居士至今仍然不能证得,不能获得大乘见道之功德,不能出生实相般若之智慧。大乘佛菩提之最初入道,若不经由大善知识开示引导,学人要能自参自悟者,极难可得,难似登天,所以上平居士因为不能亲证阿赖耶识,便不能再以悟者身分示现,所以便出而反对平实先生所弘传的、能使人亲证阿赖耶识的正法。平实先生于通达一切种智后,于诸书中细论成就佛道之次第,并屡屡劝进佛子当发大心、力求见道明心,只有在亲证如来藏之后,亲自领受如来藏之空性与有性,方能次第生起实相般若智慧,于佛所开示二转法轮经义得以通达,然后才能依止善知识进修第三转法轮诸经,才能渐次证验唯识种智;因此, 平实先生常说:「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之后,方是修学佛道之开始」。

兹将成佛之道,依唯识五位略述于下,以供养有缘佛子,增益佛道知见。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之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永不能入大乘别教之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之入地心,方是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故。

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因果分、修差别分及三学分,是此十一位中修道,即是唯识行也。然而此唯识行所修证者,其实仍是依七住位所证得的唯识性为根本,进修胜妙细密之一切种智及修除习气种子…等,名为唯识行。开始唯识行之人,才是修道位的圣者。

五者究竟位。谓具足果地智及果地断,究竟无余,故名究竟位,即是唯识果也。此谓:若人不依别教唯识五位,修学真实唯识与虚妄唯识二门满足者,不能成就究竟佛道;此二门则以真实唯识门之如来藏心为根本。

对于一般福薄缘浅、性障深重之众生而言,想要亲证如来藏,的确非常困难;尤其是末法时代,学人根器陋劣;今时偏又处处皆有假名善知识在误导学佛之知见,所以想要亲证如来藏,的确非常困难。如今正逢通讯发达时代,新闻媒体众多,若肯花钱于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大作广告,配合著作之流通,便能于短短几年内成就大名声。名声普闻已,诸方学人麏集,贡献身财鼎力謢持,遂成大师,势力广大。但是诸方学人不明实情,便信表相大师之语录与著作,依其我见邪见而入岐途,各皆信心具足,法喜充满。然彼等大师之语录著作,不唯无益佛子修道,反致令人误入岐途,乃至成就大妄语罪--未证谓证。再则有人纯粹依止历代祖师之语录而修,不肯依止经典论典;殊不知祖师有悟与未悟之分,所造之论有正有讹,不可尽信,若非真正亲证如来藏心者,于诸淆讹处悉皆不能辨明;是故末法学人无法拣择真正之善知识,多被错误之知见误导,实可怜悯哉!

如是种种邪知邪见,岐路错路弥天盖地,益加显示逢遇真正善知识之不易,真是百千万劫才能值遇的因缘! 平实先生所创办的「佛教正觉同修会」,十多年来接引众生修学如来藏法,使得福德深厚、性障微少、信心恳切之诸多同修亲证生命实相;因此,值此末法之际,并非已无世尊正法住世,而是此正法正如旭日之东升,光芒日渐显露,渐渐在扩大照耀众生的幅度,今已随着 平实先生诸多著作之流通,使得 世尊正法藉此因缘而普扬开来,今已传至全球五大洲,即将要开始广度一切有缘之佛子,同入般若智海。

上平居士、徐恒志居士、净慧法师……等人,若是真有智慧,应遍观 平实先生所有著作,舍弃个人错误之成见谬见,于 平实先生所析诸理,一一印证 佛所说经典法义;若果正确无误,则当细细思惟,然后改弦易辙,精进力求修证实相;一则或可因此而走入佛法正道,二则不再误犯诽谤平实先生正法之罪,否则将来亲受地狱苦果之恶报,实不在远。聪明善辩如上平居士者,当谨记末学衷心之劝告也。

第五点,上平居士云:《……可是,他在自己的书中却并未能亮出他的「无上妙法」,只不过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上平居士一直未能见出 平实先生在每一部书中所不断亮出的「无上妙法」,所以妄谓平实先生只是用语言文字在作掩护。实际上,已经有人在 平实先生的著作中,依之建立功夫,依之参究而得证悟如来藏,证得无上妙法;至于真实证悟者,每于 平实先生所作开示中「会心一笑」,正是千古同此一心也!就如同昔时 世尊在涅盘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真可谓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也。如是正义,平实先生在书中处处提示,并且不断寄赠书籍与上平居士,只是上平居士为瞋所障,心生不服,所以读之不解,今日更作此诽谤正法之恶行,自谓为护法。

上平居士若是真能悟得如来藏,若是真正已经明心者,必不会落此窘境之中。若能真实证悟,则于 佛所开示法义,于历代真悟祖师所留下之公案,于 平实先生书中百般之善巧方便,便皆能心领神会,赞叹为「深得我心也!」唯有上平居士未悟错解之人,以离念灵知之意识心误认为不生不灭之真实心者,以见性闻性乃至觉知之性误认为佛性者,以离念灵知心之不缘六尘、不分别取舍,作为证得无分别心始觉者,以睡眠之中意识停止活动时「尚有觉知心处于灵虚不昧者」(其实眠熟之后不可能会有离念灵知,教证及理证上都是如此。离念灵知乃是意识故,意识存在时即非睡眠位中故)……才会一直无法见出 平实先生以方便善巧方法,处处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佛法大义;亲证如来藏者,于末学所言必能抚掌而笑,同哂上平居士等:「真是睁眼的瞎子也!」

兹摘录大珠慧海禅师公案一则,以启上平居士。《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曰:「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景德传灯录》卷六)p26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