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宗通与禅定

第七节 成佛--大菩提果

第七节 成佛--大菩提果

第六节所说横出三界与竖出三界,乃依解脱果而言;然菩萨证解脱果已,永不取灭--不入无余界,继续持受生愿,世世受生于三界六道中,为成佛道取证大菩提果,而示现有分段生死,状如三界凡夫。于无量生死之中,修证波罗蜜多,满足波罗蜜多,方成佛道,此乃大菩提果,亦名佛菩提;必须依自心藏识之修行而生般若慧之总相智、别相智、一切种智,方能圆成究竟佛果故。

佛菩提智波罗蜜多,有三差别:一者远波罗蜜多,二者近波罗蜜多,三者大波罗蜜多。

远波罗蜜多者,谓初无数劫:初住修施、二住修戒、三住修忍、四住修进、五住修定、六住修慧,此六住位中乃外门修六度万行,不于般若起胜解胜行故。七住已证般若根本无分别智,此起能于六度起诸胜解与胜行,开始转入内门修菩萨行:十住位前熏习种智,十行位中熏习圣性、修除异生性,十回向位中发起修十地行之道性。如是三贤位满,将入初地,名为远波罗蜜多;谓此无数劫中,菩萨之六度势力仍弱,常被烦恼所转,未能伏诸烦恼,虽因真见道故有波罗蜜多功德,而成佛仍遥,故名为远。

近波罗蜜多者,谓次无数劫:初地起增上意乐,修无生法忍;二地起清净心,修持增上戒学;三地于一切境生忍,而修增上心学;四地起大誓愿,方便进趣,勤化众生;五地依增上心学,起无厌倦任持心,起六通成满任持心,起成办利乐有情心;六地圆成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七地起修「以诸善根回向菩提方便善巧」,亦修「演说六度拔济众生方便善巧」。此七地行,各地皆有所应修学无生法忍;然此七地修道第二无数劫中,六度势力渐增,伏诸烦恼令永不现,唯除故意现行--为摧灭邪说救护众生故;此七地中,次第渐近佛究竟觉,故名近波罗蜜多。

大波罗蜜多者,谓末无数劫:八地修习求菩提愿--求佛菩提,故发受生愿及修法愿,不入无余界;修习利乐有情愿,故发正愿大愿;是名愿波罗蜜。九地专修思择力及修习总持力,成就四无碍智,得大力用,是名力波罗蜜。十地修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成就大法智云及法云功德,是名智波罗蜜。此三地中修习无生法忍,六度势力增盛,毕竟伏断一切烦恼,永不现行,将成佛道,故名大波罗蜜多。

三无数劫中,虽有各各主修项目,于余诸度亦随分修,非不修习。然皆各有无生忍(大乘人无我智)及无生法忍(法无我智)应修。如是人无我智及法无我智,不共二乘及通教菩萨,以如来藏八识心王为根本故,是一切种智故,唯有修此方得入别教位中次第成佛故,故名佛菩提。非谓能出三界者即名为佛,出三界者唯断分段生死,证解脱果;欲成佛果尚须证佛菩提,方能断尽变易生死,究竟成佛;此须依八识心王之亲证,进修种智,方能次第成佛故,名为佛菩提。阿罗汉不证佛菩提,故不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得名阿罗汉;如是正理,大乘学人不可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