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参禅的开示-----2


第二节 正修功夫

那就是学: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思惟观之功夫。首先要说明何谓话头?禅宗所谓话头即是话之前头,不是指一句话。念之前头,也就是话之前头。譬如说念佛是谁?是一句话,这句话在心里出现,或口说出来即已成过去了,便是话尾。所以话头是此句话在心里没有念出来之前,叫作话头。因此当一个人打算作什么事情之前,心里起思惟之语言文字,这个心之语言文字,叫作话,叫作念。这些话之前头谓之话头。不管是讲出口,还是在心里面转,都是一句话,都是话尾。

 

    对于无此功夫者,我们告诉他:此境界为一念不生,一念才生已是话尾。但是真有功夫者,就知道看话头是一念相续。念之前头,叫作念头,一个念头相续而不断绝,就是话头。例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所说的净念相继,是一念相续,也是一个话头,念佛念到没有名相、声相、形象,还是在念,那个念就是话头。所以无相念佛本身亦是一个话头。当我们无相念佛或看话头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两个念并行。心细的话还可看见三个念,乃至四个念并行,所以非是一念不生。

话头知道了,把心安住在一句话之前头看住它;这句话之前头,在心里面持续存在,而不出现语言、文字、形象、符号、声音而看住它,叫作看话头。初看话头会丢掉;不停地丢掉、不停地找回来,就是照顾话头。时间久了,渐渐不会丢掉,始终在心里。最后牢牢地与心粘在一起。继续照顾下去,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变成参话头。

参话头与看话头之间的差别,在于参话头有一个疑情在,一面看念佛是谁的话头,但心里怀疑思索,究竟念佛的是谁,心里虽无念佛是谁这四个字的形象或声音,但是我们一直安住于念佛是谁?这个意思里面,这样子叫作参话头。需有一个疑在。看话头如无疑情,是在修定。如果坐下来看话头,看久了就会入定;如果有个疑在看话头,疑情持续伴随话头存在,谓之参话头。所以二者之差别,在于有无疑情及寻觅思惟的作用。参话头和思惟思想有什么差别?思惟思想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用一句连接一句的话,在作分析,那叫作思惟思想。参话头是要有定力,而不必透过语言文字,就能够有思惟之作用在,我们称之为思惟观直观。所以看话头时,有一个疑情在,谓之参话头。参话头时常常会灵光一现而出现一个答案,我们能够不运用语言文字,就可以去分别对错,并且知道为什么对或错,均不必经由语言文字,这功夫就叫作思惟观直观。

为何要讲看话头及训练看话头之功夫?因为修禅须要真参实修。禅须要体验,不是用语言文字的思惟讨论所能亲证。所以口头谈论,意识思惟,名为参禅,其实是思想思惟,没有定力的缘故;因此我们认为不会思惟观,就不是参禅。

参公案也是一样。公案是指过去祖师们,参禅开悟的过程、流传记录下来称之为公案。就像在政府机构里,有很多档案,以前就叫作公案。我们可以借着过去祖师们参禅开悟乃至见性的过程去参究,虽然他的过程非常长,但是有一个重心在,那就是为何他这样能够悟?参的时候不可在心中念诵这则公案的过程或问答语句,也不可在心中用语言文字思惟分析,依旧是思惟观之方法谓之参公案。参话头参公案都是一样,都必需要定力而不是定境。所以不可以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必须修一念相续的功夫定力。

何谓定力?《大般涅槃经》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的定力,是随时随地与定相应,能够随时在一心的状态,却不随定而进定境。所以无相念佛、参话头、看话头、参公案,同样都不能够离开定力。《圆觉经》告诉我们,没有障碍的解脱清净智慧,全部都是要依赖禅定,才能出生。所以禅定指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

修定须要有善巧方便,要善知转折,能分别定境与定力,知道什么样的情形应取,什么样的情形应舍。定力从动中修易得,静中修不容易得。静中修来,多是一念不生,而进入定境,到了动中就无定力,就不能看话头。所以有一位善知识,在他的书里面,再三强调想要求见道的话,必需动中于未到地定得自在。封面又云:比较起古人,现代的学佛人慧解强,定力弱。

这是过来人真实之体验,可谓一针见血。动中修得的才是一念相续的功夫,在参禅时才派得上用场。

这个清净的念在动中和我们在饮食、穿衣做事时的那一些念并行,而没有妨碍。在一切境界和因缘上面,这个话的前头,始终不消失,不消灭。在念佛门称之为净念相继,在禅门里谓骑声盖色,我们也可以说穿声透色。这是二个念并行,所以我们强调:无相念佛与参禅都应该是二个念并行而不违背。如果不能作到这个地步,那么动中就无法无相念佛,也没办法参禅。必须要身心能在一切音声形色中穿梭来去,而不妨碍看话头,有这个动中功夫,才好参禅。

一念不生是修定,不是修禅。观照心念妄想,是修定伏烦恼,不是修禅。数息七不是禅七,是修定七。不会看话头、思惟观,而在心中自问自答,用言语在心中思惟的是弄识神。这些都是非因计因。锅子里面煮的东西,要想成为饭,它必须是米,米是饭的因。锅子里面放的是砂子,要煮成饭,永远不可得,因为砂子不是饭的因。所以思惟观是疑情伴随着话头相继不断。要能在一切境界因缘上面,不须语言文字,就能思惟及分别,这一种思惟分别之一念相续不断,非一念不生,这才是禅法。如一念不生就会落入澄澄湛湛之中,那是一种定的境界,不是参禅。

有人说:排除妄想,自己在心里面用语言来思惟,来问参禅是谁就可以了,何必要修思惟观的功夫呢?这就表示他的定力不够,心仍然很粗糙。明心与见性,都是心地之中极为微细的事情,如果没有定力就不可得。

《大般涅槃经》卷13云:夫正定者,真实是道,非不正定而是道也。若入正定乃能思惟五阴生灭,非不入定能思惟也。要思惟五阴生灭,尚且须入于定中思惟,何况明心见性这种更微细的事情呢?所以如果不修思惟观之功夫,而修一念不生之功夫,那么在动中就失去了定力,在静中就会进入邪定所谓未到地定的定境,在定中暗无觉知。善知识虽然在动中和静中对这个人施设各种机锋,广设各种方便,也没有用处。因为他在静中入定,暗无觉知;机锋、讲话,对他都没有用。在动中却因不能与定力相应,善知识所施机锋及语言对他一样不起作用,所以他无法得到善知识的利益。而且善知识的提示引导,或施用机锋,通常是在动中作用。所以学禅的人,必须要动中能够作思惟观的功夫,才能受用。想要修这个功夫,最好先深入无相念佛的法门,那就容易得到这个功夫。

我们要求参禅的人,须要具备参话头、思惟观的功夫,这个目的,主要在定力。如果有这个功夫,即使以语言、文字来参究亦是参禅。譬如禅门之中,师父与弟子间的问答及开示,都透过语言、文字在运作。所以有定力的话,虽然用语言文字,也是参禅。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而聪明伶俐的话,那么他阅读了义经典的时候,往往会错解,以为自己已经悟了;但是他不敢承担,也不敢承认自己开悟,这不是真实的悟。如果侥幸仍能悟入,也会成为解悟,因为他没有定力的缘故,不能够亲自体验。这是一念不生功夫的大缺失。

如果不修动中功夫一念相续的功夫。将来就没有缘由见到佛性。所以近年有善知识,在他的书里,一再强调,必须能够在动中,维持未到地定的定心,这是真实语,是一念相续的净念。到这个地步,就能够作思惟观的功夫了。如果有人还不具备此功夫,那么建议他去阅读《无相念佛》这本书、及《如何契入念佛法门》这本小册子,去尝试锻炼无相念佛功夫,只要无相念佛功夫练成了,自然而然就会看话头、参话头,也会思惟观的功夫。

定力非常的重要。《大宝积经》卷57云: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这个功夫非常重要,既然大家准备要参禅,就要赶快把看话头、参话头,思惟观之功夫锻炼起来,接下来参禅的路子,才容易走。不然老是在经教、名相,语言文字上面,去思惟分析,要想证道,就非常的困难。

------节选自《禅---悟前与悟后》




发表时间:2005/4/28 9: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