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实修参考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925 位读者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识蕴真义(连载十三) ......平实居士

第十三章 万法汇归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本,若无阿赖耶识,即无识蕴,更无一切世间
与出世间法,由此当知阿赖耶识绝非生灭法。分述如下:

一、色蕴五根及意根皆依阿赖耶识而有:云何色蕴五根依阿赖耶识
而有?谓色蕴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是往世阿赖耶识与意根末那
识,因于业种、无明、悲愿故,而入母胎中,所以藉由阿赖耶识所
有之大种性自性,方能执取受精卵,方能执取四大微细物质而造色
身,方有此世之五根也;由是缘故, 佛于四阿含中说:「识缘名色
。」又说:「识入母胎而住的缘故,使得受精卵或渐渐形成的色身
不烂不坏。(语译)」因有阿赖耶识故,方得有色身五根,故说五
根从阿赖耶识出生,由阿赖耶识有大种性自性故,能执持受精卵及
摄取母血中之四大种而制造吾人身根,然后才有五根、才有六识及
万法。又,一切证悟者在理证上,都可以从阿赖耶识心体对三界法
之被动性、不贪取性,而知阿赖耶识在三界中运转者,必须有意根
为其主导,方能运转;若非意根为主导,则不运转,则入涅盘,故
二乘菩提解脱道之修证,在于修除意根之我执。

故《成唯识论》中亦说:【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
识,彼〔第七末那〕识若无,定不转故。】意谓:此阿赖耶识在三
界万法中运作时,必定有一俱有依,即是末那识;若无此意根为助
伴,若无此意根作为导引之动力,则阿赖耶识必定不会自行运作故
,则万法即不可能现行。由此缘故,而说意根是现识--意根正是一
切法现行的动力故。

《成唯识论》又言:【此第八识自性微细颂中初半,显第八识为因
缘用,后半显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
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
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
,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
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
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
有根。】

语译如下:【这个第八识的觉了的自性极为微细颂中的初半颂,是
显示第八识即是诸识的因缘,能有出生诸识的因缘的作用;后半颂
是显示第八识能作为众生流转的依持作用,亦能作为众生修证解脱
境界的依持作用。颂中的界字,即是因缘的意思,也就是说阿赖耶
种子识自无始时以来,展转相续而不间断的亲生色身等诸法,所以
称之为诸法的因缘;依字的意思就是缘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又
名执持识,无始时以来一直都是给一切法平等的作为依止,所以说
是诸法的缘。也就是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能执持一切种子的
缘故,所以他能给诸法作为现行时的依止,所以他变现七识心王等
诸法以后又作为七识心王等诸法的所依。变现的意思是说,阿赖耶
(异熟、无垢)识心体能变生器世间及有根身,「为彼依」的意思
是说他能作为七转识所依止的处所,因为他能执受五色根的缘故
,所以眼等五识也就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又阿赖耶识也能给末
那识作为依止的缘故,所以才能有意识依止于阿赖耶识而运转。

因为末那识与意识都是会转变、生灭的识,就如眼等五识要依俱有
依的五色根而运转,所以末那与意识也须依阿赖耶识这个俱有依而
运转。】这也就是说:一、第七识意根与意识等六识,都是从第八
阿赖耶识中出生者;并且出生而现行时,也必须有阿赖耶识作为依
止及配合,才能继续出生、现行、运转;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是六根
之根源。而六根是万法生起之俱有依缘,若无六根,则一切都不能
从阿赖耶识中生起现行,所以说阿赖耶识出生了六根,即是万法之
根源,所以万法都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

二、色蕴五尘及法处所摄之一分色尘,亦依阿赖耶识而有:色蕴含
摄色身五根及五尘,五尘为何是吾人之色蕴所摄?谓吾人之七识觉
知心,既是心体,然心体无色,焉能触五尘色法?故由阿赖耶识变
生五色根以后,阿赖耶识即能藉他自己所生之五色根来接触外五尘
,随即如镜现像而变现内相分五尘,七识心才能触到内相分的五尘
;由此内五尘而与外五尘相连结,才能在世间生活及与彼彼有情互
动。故说吾人见闻觉知心所触五尘皆是内相分五尘,从来不曾接触
过外五尘,故吾人觉知心所触五尘亦是五蕴中之色蕴所摄,摄归吾
人五蕴中。非谓外五尘是吾人五蕴中之色蕴也。吾人所触五尘既是
阿赖耶识所变生而摄归吾人之色蕴中,外五尘又是共业有情的如来
藏种子所共同变生者,当知阿赖耶识是万法之根源也,当然万法都
要汇归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

三、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由有六根及五尘故,吾人见闻觉知心方
能觉察五尘上所显之法尘:由有五根故,阿赖耶识心体就在胜义根
中变现出内相分的五尘,由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故,意根可以触此
法尘,可以根据法尘而生起作意等心行,眼识乃至意识因此可得出
生,则有识蕴六识出现。若无阿赖耶识心体藉五色根而变现出来的
六尘,则识蕴六识即不可能出生、现行、运作。识蕴六识由阿赖耶
识变生的五根与六尘而出现了以后,配合意根末那识,则能了知六
尘等法,故说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故说识蕴以阿赖耶识为所依、
为根本,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故说万法都应该汇归阿赖耶识心
体--如来藏。

四、受想行蕴依阿赖耶识而有:以人间法界而言,由于阿赖耶识出
生了意根及五色根,所以出生了七转识;八识心王具足时,则有八
识心王之心所法各各运行不断,则色蕴、识蕴自性具足现行,方有
五受、三受等受蕴现行;受蕴现行后,则有了知六尘诸法之想蕴现
行(想阴即是了知性、知觉性);由有行蕴现行故,则有种种的观
察、思惟、分别、取舍等,则根本烦恼与种种随烦恼等法随之而起
。乃至出世间法之二乘菩提,以及世、出世间上上法之大乘菩提,
亦由五蕴之故而辗转生起,由觉者转为大众渐渐宣说。如是追根究
柢,其根源仍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外于阿赖耶识心体
,尚无一法可得,何况万法?由是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五、真如无为、虚空无为等,悉依阿赖耶识而有:清净法界即是真
如故,由七识心王转依第八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称为清净法界故
,真如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所显性故。此谓:一切佛子次
第渐修而至佛地时,其清净法界即是无垢识连同纯净七识所显示之
究竟清净境界,非唯第八识心体是真如性故,其所含藏之佛地七识
心体种子亦皆究竟清净而成为纯无漏之有为法故;由此内外俱净故
,佛地六、七识究竟转依第八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能令佛地八识
心王显出究竟清净法界之境界,因此始能出生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
;然而如是清净性之真如性相,绝非修行而得者,而是因地阿赖耶
识时即已如是显示,而且永不改易识体自身之真如性。由是缘故,
可证六无为或者细分而说九无为、十二无为等者,亦皆是依于阿赖
耶识心体所出生之六根、六尘与六识心王等一切法,方能有之。推
其根源,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故说阿赖耶识心体是万法之根源;若
是万法之根源者,当知即是实相心体,当知必是常住法,绝非生灭
法。

六、佛地真如无垢识依阿赖耶识而有:佛地真如者,谓诸佛之无垢
识藉佛地应化之有根身等法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佛地真如
所依之无垢识,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
之分段生死种子,改名异熟识;再经由修行而净除七转识相应之无
始无明等尘沙惑,转生四智心品等无漏有为性之大功德法,而改名
为无垢识,永远不灭、不断,恒示无垢识心体自身之真如法性。佛
地具足之四智心品由无垢为体而生,复由无垢识来生、显佛地之一
切无漏有为法上无量无数大功德法,广利众生永无穷尽。归根结蒂
,仍是阿赖耶识心体,由此而知:阿赖耶识心体永无暂断之时,永
无断灭之时,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是杨、蔡、莲等妄想者所
诬谤的生灭法。

七、二乘涅盘及二乘菩提都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二乘所证之生空
真如,即是灭尽我见与我执之后,所显示出来之阿赖耶识心体,改
名为异熟识。然而 佛说不回心之二乘圣者不能亲证异熟识,所以不
证实相;又从理证上观之,断我见、断我执者,只须在三界世俗之
蕴处界法上现观其缘起性空即可,只须如是断除蕴处界我常住不断
之我见,只须断除对于蕴处界我之自我执著即可,不必亲证蕴处界
我之根源阿赖耶识,不必亲证万法实相心体阿赖耶识;若已断我见
与我执,不必证得真如法性,即可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这是依菩萨
所证的真如法性来现观阿罗汉所证的涅盘而说的,阿罗汉自身则不
知生空真如之内涵);要待亲证第八识心体,现观万法皆从第八识
生起之时,才可名为证得法空真如;故说声闻缘觉不证阿赖耶识--
异熟识。若能亲证第八识心体,则知法界之真实相即是第八阿赖耶
、异熟、无垢识也。然而从大乘菩萨所证般若,以观二乘圣人所证
之有余无余涅盘,其实二乘菩提仍然是依异熟识(阿赖耶识心体)
而有;若非尚有第八识独存不灭,则二乘圣人灭尽十八界我、十二
处我、五蕴我之后,舍寿而入无余涅盘时,即成断灭境界,无异断
见外道言论。今者 佛说无余涅盘之中确有本际、实际不灭,在四阿
含中称之为「我、如、本际、实际、如来藏、心」等,当知即是第
八异熟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也。二乘涅盘及二乘菩提既然都依阿
赖耶识所改名之异熟识而有,当知阿赖耶识心绝非断灭法。

八、大乘菩萨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依阿赖耶识而有:大乘菩萨所证
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即是证得阿赖耶识之后,现观第八识心体之
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盘性;涅盘性者即是不生不灭性也。
是故大乘菩萨所证得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仍是第八识性,乃是识
性所显。由是缘故,说第八阿赖耶识是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之所
依理体;若离阿赖耶识心体,即无大乘法中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可知、
可证。由因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是常住法,是不生灭法,故说所依之阿
赖耶识是常住法。而二乘圣人所证得二种涅盘之本质,既然仍是大乘
法中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仍以本来性净涅盘为体,而此涅盘复
是阿赖耶、异熟识性所显,当知二乘圣人所入无余涅盘境界,其实仍
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只是二乘圣人不能证得第八识,是故不能了
知何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是故不能了知无余涅盘中之实际境界,是
故不知法界之实相,不能通达般若智慧,不知菩萨智慧。由是缘故,
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

九、佛地之无住处涅盘依阿赖耶识心体而有:佛地之无住处涅盘,乃
是依不住无余涅盘境界,而又已经断尽分段生死现行,又再进断二乘
圣人所不能断之变易生死种子,是故成佛之后虽然仍在三界广利众生
而不断受生于人间天上,然而却已不住于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中,
故名不住生、死;如是不住于生、死之中,又不住于无余涅盘之中,
故名无住处涅盘。而如是不住涅盘亦不住生死之境界相,其实仍是因
地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只是经由悟后之不断进
修,渐断思惑及尘沙惑,究竟圆明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心品等无漏有
为法,故有佛地之无住处涅盘证得。而此无住处涅盘,其实是依果地
无垢识心体而有;果地无垢识心体则是由因地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
而来,追根究柢,仍然是阿赖耶识心体,是故阿赖耶识心体是常住法
,非是生灭法。

十、佛地四智依修道智慧而有,然而不是因此初始见道就具足佛地四
智圆明,要由因地的见道智慧渐次进修而有,因地见道智慧则依亲证
阿赖耶识心体而有,因此见道智慧即是修道成佛之基本故。由是缘故
,说证得第八识者,由有根本无分别智故,即能发起下品妙观察智与
平等性智之初分,即能渐次提升下品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经由修诸
胜行而渐次引发后得无分别智,若至初地之入地心时,则能具足下品
二智;既然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等根本无分别智,以及部分后得
无分别智,都是由亲证阿赖耶识心体所在,于现观心体的真如法性时
所生起,当知初明心之时即是大乘真见道位之菩萨。有论为证,《摄
大乘论释》(二智差别章第十)云:【〔摄大乘〕论曰:「若菩萨如
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释曰:此下显见道为修道
依止。由先成立见道故,修道得成。若菩萨于愿乐地中,具修诸方便
,得入初地。所以得入初地,由得见道故,见道即无分别智。

所以得无分别智,由通达真如及俗谛,故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
如;「唯有识」,是通达俗。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
「此识是假有」,为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能得见真,以离俗无
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所以能通达真俗,由
能解唯识理故。此文即显四义:一、出世果,二、出世行,三、出世
境,四、出世方便;初地是果,总「有为无为法」为体,福德智慧行
是有为,真如及烦恼不生是无为。初地是假名,由是总故,见道是行
,所通达真俗是境,入唯识是方便。由入唯识为方便故,能通达真俗
境;由通达真俗境故,得无分别智行;由得胜行故,得初地果。】

语译如下:【在《摄大乘论》中有如是说:「如果菩萨如此修行而入
初地以后,就称为得到见道功德、得通达见道内涵、真入唯识位。」
解释如下:从此这一句话以下,是显示「见道为修道之依止」的道理
。由于先成立见道内涵的缘故,所以后面的修道位才能成立。如果
菩萨于三贤位之愿乐地中,能够具足修集种种方便的话,就可进入
初地。菩萨之所以能进入初地,是由于先得见道功德的缘故,见道
所得的内涵即是无分别智。之所以能够发起无分别智的原因,是由
于通达真如及俗谛,所以了知「众尘皆无常住不坏性、皆无所有
」,只有第八识体常住不灭而恒常住「真实性与如如性」之中,这
就是通达真如;了知「一切都唯有识」:「都从第八识体中出生,
所以一切法都不真实」,这就是通达大乘法中的世俗谛。

复由于了知「此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从来都不曾出生
过,也不可能有出生之体性」,这就是「通达真如」;这个第八识
其实无形无色,不可名状,所以所说阿赖耶、异熟、无垢识,都只
是假名施设;亲证此识而了知这个道理,就是通达俗谛。如果不通
达俗谛,不知道俗中有真的话,就不能见到真谛,因为如果离开俗
谛、离开蕴处界的话,那就没有真谛可说了;如果不能通达真谛的
话,就没有智慧能排遣世俗法中认假为真的邪见,因为世俗法的五
蕴并没有别的本体故,都同样是以第八识为主体故。菩萨所以能通
达真谛与俗谛者,是由于能证解万法唯识之正理故。这段论文中已
经显示出四种真实义:

一、出世间果,二、出世间的正行,三、出世间的境界,四、出世
间的方便法,而初地就是「行、境、法」的果,总括而包含一切有
为法与无为法,作为初地果的体;福德与智慧的修行都是有为法,
识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以及因为见道而导致的烦恼不生等事实则是
无为法。这个初地也只是假名施设,由初地这种总含无为法及有为
法的缘故,而说见道是出世间行,所通达的真俗谛智慧即是初地的
出世境,真入万法唯识的行门即是方便法。由于初地菩萨能以进入
唯识性的行门作为方便法的缘故,所以能通达真谛与俗谛二境;由
于通达真俗二谛境界故,能获得无分别智的出世行;由于获得出世
间的殊胜行的缘故,所以才能证得初地的果位。】

如是论文及释文中,已经明说:由见道故方能有诸地之修道事行与
理行。又说:在大乘法中,必须了知外尘都无所有,才算是通达真
如;必须了知万法皆空,都由第八阿赖耶识所生,才算是通达俗谛
;必须了知此第八阿赖耶识从来无生,才算是通达真如;必须了知
第八识离言、离名、无形、无色,不可名状,不是「三界有」法,
假名说为「实有」法,才算是通达大乘法的世俗谛,大乘法的世俗
谛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而作现观故,不同于二乘世俗谛单依蕴处
界而不必依如来藏来作现观故。由此已可了知:初悟之时绝非初地
,尚未完成如是俗谛、真谛之种种观行,尚未通达故。若已通达如
是种种观行,即知此第八识是本来无生,故永不灭,怎可能还会否
定他呢?

由此故知初见道、真见道,绝非已入初地也。杨、蔡、莲等人不知
此理,自抬身价,初时妄谓初见道时之真见道位,即已证得佛地真
如;或如后时之改言初见道时已入初地,皆是大妄语也(后来推究
其所谓之初地真如,则是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正是我见未断,返
堕常见外道知见中);后来虽然改口说「我不承认萧平实帮我所悟
的阿赖耶识是如来藏、真如,我现在全部归零,从头再求证如来藏
、真如,所以现在是尚未见道的凡夫。」但是初离正觉同修会时宣
称已证佛地真如、初地真如而示现为佛果、初地菩萨之大妄语业,
已经成就;若未公开悔除及得见好相,其罪不灭,当受苦果,应当
详审思之,莫作轻易观,当速忏悔求灭重罪,方是有智之人。求灭
重罪之最好方法,则是一改以往之无根诽谤,大力拥护阿赖耶、异
熟、无垢识心体之正法。

复次,此论文及释文中,既说菩萨能入初地者皆由见道故,又言见
道所得者即是无分别智,而见道位所得无分别智有二:根本无分别
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后得智要依真见道时所得的根本智为基础,再
转入相见道位中,向前不断进修与观行,方能通达圆满;然后还须
永伏思惑如阿罗汉,并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方始入地(此后即须
进修一切种智),不可如杨、蔡、莲等人甫离同修会时之妄言一悟
即可进入初地也。

复次,彼等妄言第八识之上、之外,另有一个实体法之心,能出生
阿赖耶识,谓之为真如;彼等后来虽然辩称此一实体法之真如不是
心、不是识,但彼等所言之真如体性,却是真实不假之心体、识体
,以彼等所说之真如、如来藏,是能生阿赖耶识之实有性故;如是
则知必定是心、是识,不可狡辩为非心非识也;非心非识之法则无
心识之用,既无心识之用,当知不可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也,只有
心识方能出生所附属之心体故。彼等既言真如能出生阿赖耶识心体
,当知彼所说之真如必定是心识,如是则堕「八九识并存之种种过
失」中,进退维谷、陷入两难之局,无法自解困境。

复次,彼等妄谓另一个能出生阿赖耶识之实体法,名之为真如,或
名如来藏;谓人曰:「证得这个真如、如来藏时,才是真见道;真
见道当时即可成为初地菩萨。」然而诸经诸论中皆说,如来藏就是
阿赖耶识心体本身,并没有另一个如来藏;经论中又说真如唯是第
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之真实性,乃是识性所显,纯无为而无任
何作用,是故不能生起任何一法;而彼等诸人当时所谓之已证初地
真如,后来证实仍是平实所预料的离念灵知意识心;意识离念灵知
心尚且不能出生六根、六尘,反而要依六根与六尘才能出生与存在
,又焉能出生六根六尘根源之阿赖耶识心体?故知彼等所说「真如
出生阿赖耶识」,或者「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之说法,皆是虚妄
邪见法,乃是因为文字障、无明障而误会经论之后,又转信印顺对
《起信论》曲解后的邪见以后,心生妄想所作的妄语,不可为凭。

理证上如是,教证上亦如是,全无任何经论中曾说过「真如出生阿
赖耶识、如来藏出生阿赖耶识」的圣教;而且所有说到阿赖耶识的
经论,都说阿赖耶识心体是本来已有,从来不生,亦永不灭,唯有
经由证道而改名异熟识、无垢识,然后利益众生永无穷尽、永不坏
灭,绝无心体灭失之说,故说杨、蔡、莲等人否定阿赖耶识心体,
谤为生灭法,别立另一阿赖耶识以外、以上的真如、如来藏者,既
违理证、亦违教证,皆是自意妄想、凭空想像。

今据此段论文所说,亦可证实彼等所说者皆是妄语也,论释中言:
【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如。】意谓:亲证第八阿赖耶识以
后,亲自现观而了知此第八识的体性从来不生,永无出生之时,永
无他法能出生之,亦恒时显现其真如性;如是现观者,即是通达真
如。既如是说,当知亲证此识而现观其能生万法而常住不灭、而从
来不曾被他法出生;又现观此识于六尘万法一向如如不动其心,故
知阿赖耶识心体即是真如之理体,故知真如亦是假名施设,依阿赖
耶识心体而有,如是方可名为证真如,名为通达真如,方入初地通
达位中。

《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既然皆说:「证知阿赖耶识心体从
来不生,一向都是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真如者。」则知唯有从种
种别相智上证知阿赖耶识心体恒显无生之性者,方是通达位之初地
菩萨;如今杨、蔡、莲等人却是不能现观此识之无生性,谤为有生
有灭之法,怎有可能是已经安忍于大乘无生之人?七住贤位之忍尚
且不能安住,又怎有可能是证得初地真如的初地菩萨?彼等不能通
达初地真如即是初地菩萨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如性故。彼等诸
人外于阿赖耶识、上于阿赖耶识,别求永不可证的想像真如、想像
如来藏,妄想证得想像中才会有的另一真如、如来藏,而在妄想妄
证当时,竟然对人宣称一悟即入初地,非慢而何?

此「论」及「释」中复言,要由真见道之后,进入相见道位再作观
行,于通达真谛与俗谛之后,方得成为初地菩萨,要非初见道之时
便得入地也;杨、蔡、莲等人何得妄言初见道之时即得入地?如是
自高、自抬身分,非唯违教、亦复悖理,所说虚谬,有何实义?

亦如《成唯识论》卷九 玄奘菩萨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
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
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
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
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语译如下:【前面的真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之
唯识性;后面的相见道位中,证得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的种种法相
;真见道与相见道的这两种功德,以初时的真见道为胜(因为这个
真见道是发起相见道与修道功德的基础,能使后面的相见道功德得
以发起,所以殊胜),所以在唯识三十颂中,世亲菩萨偏说真见道
的部分(因此而少说相见道的部分)。但是前面的真见道位所得的
智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后面相见道位的悟后观行进修所得的智
慧,则是后得无分别智所摄。菩萨具足获得真见道与相见道时,就
是出生在如来家的真实佛子,就是住于极喜地的入地心菩萨;这样
的菩萨善于通达一切法界的真实相,获得种种法相上的平等观,未
来世中常常都会出生在诸佛的大集会中。这初地菩萨于许多种的百
法明门已得自在,能作众生的依怙,他自己可以知道:不久以后(
再经过二大阿僧只劫)就会证得大菩提而成佛,能够尽未来际而利
乐一切的有情。】

平实以往诸书所说正理完全符合如是《成论》 玄奘菩萨所言,是故
所谓证真如者,实际内容仍是证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然后
现前观察此心体真实不坏性与如如不动心之体性,名为证真如;而
此证真如,尚未通达见道位中所应有的全部见地,要再作相见道位
中所应作之种种观行以后,现观而确定阿赖耶识心体的从来不生,
并且通达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实与如如法性,方可名为通达位的初地
入地心菩萨也。凡夫菩萨初悟时所证真如,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在万
法中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阿罗汉回心大乘修学禅宗之法而证
真如者,即是亲证异熟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最后身菩萨所
证真如者,即是亲证无垢识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都不离第八
识心体如来藏;由是缘故,证真如者即是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
无垢识心体,由证此第八识心体故,方能于万法中现观此第八识心
体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方得名为证真如;如此所证真如,方是真正
之证真如也。

若有人外于第八识,或者上于第八识而另觅「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
如」者,其人即是「将非道见以为道」之愚人;若有人如同杨、蔡
、莲等人一般,在善知识助其亲证第八识之后,不能生忍,因而否
定第八识心体,妄行求觅另一「能出生阿赖耶识之真如」者,即是
「将道视为非道」之谤法者, 佛在般若系经典中曾说真如乃是识性
所显故,真如是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心行法相故,真如非是能有作
用之法故,真如非能出生任何一法故,真如只是第八识心体之相分
故。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 玄奘菩萨云:【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
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
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语译如下:【平等性智相应之清净末那识及其心所法等,是在菩萨
真见道功德初现前时,由于初违我执与法执故,方得首次现起;在
随后的十地次第进修的过程中,由于我执与法执尚未断尽的缘故,
由于在七地前尚有有漏种子的缘故,有时会出现间断的情况;但是
都得要到法云地以后的等觉地中,才能与修除二障种子随眠的清净
第八识相依相续,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由此可见,平等性智在初见道、初观阿赖耶识的真如行相时,就已
经初起了,只是尚未具足初地所有的下品平等性智罢了;而初地菩
萨的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识性。既然初证阿赖耶
识之时,即能发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少分,即能现观一切众生之根本
心悉皆同一清净性、同一涅盘性、同一真如性、同一能生万法性、
同一无生性、同一不坏性、同一具足万法性、同是本来而有不从他
法出生之自性皆同一性而无差别;如是现观一切有情依此根本识而
平等平等,唯有事相上因为往世之造业受报而有此世之种种差别,
由此现观而得发起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而此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
现起,皆由初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方得发起,所观平等性亦是依
众生第八识心体之平等性而现观,并非单观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性而
已,是故,七住菩萨初次亲证第八阿赖耶、异熟识时,即是大乘法
中之真见道,不可妄说初地入地心时才是真见道。

而此平等性智有上中下三品,而且必须进修到初地入地心时才能具
足下品平等性智,以此当知:亲证阿赖耶识而现观其真如法性时,
即是真见道;杨、蔡、莲等退分菩萨,焉可诽谤亲证第八阿赖耶识
心体之人为非真实见道?此非诽谤贤圣而何?

亦如《成唯识论》卷十圣 玄奘菩萨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1)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
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2)法
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
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语译如下:【妙观察智相应的清净意识心与心所法等,有两种空观:
1、生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二乘人断我见时的见道位
中,也可以初次现起,不必一定要亲证大乘法中所说的实相心才能发
起;或者大乘行人进修到菩萨解行位终了而证得第八识的时候就会现
起,或者在进修到上位时,在「非有漏位」,或者在「非无心位」时
,都可以现起。

2、法空观相应的清净意识与心所法等,在菩萨依大乘菩提而得见道
时方能初次现起;此后辗转乃至地上各位中,如果不是有漏心位,不
是在通教菩萨的生空智果位中,不是生空智的二乘果位中,不是在无
心位时,都可以现起的。】

由是缘故,说二乘圣人依世俗谛而观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缘
起法,无常故其性空,证知三界世俗法之蕴处界悉皆虚妄,因此而断
除对五蕴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之我见与我执,由是而成圣道,名
为证得生空观等法品。然而二乘人唯断我见与我执,所观行之对象为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不须证得法界实相心,不须观行第八识体
性,是故从菩萨的智慧观之,方便说他们唯得生空智果,即是断烦恼
障的现行;由于不须亲证万法实相心的第八识故,不知万法皆由第八
识心体中出生,误以为万法在心外实有,不知万法皆是自心阿赖耶识
所生,是故不得法空智果,不能现观一切法悉皆由如来藏所生,皆是
有生有灭之法,无常故空;不能现观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现之现量境界
,所以不得法空观,误以为心外实有诸法存在而能被五蕴之自己所领
受,不知「蕴处界我」所领受之一切法皆是自心异熟识所出生者,不
证第八识自心现量,故以为心外实有诸法能被自己所领受,故不能了
知一切法空,执著心外之法为实有。菩萨由是亲证,而信 佛语,而入
种智;诸 佛由是亲证之具足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为诸利智
菩萨说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而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由是缘故,二乘人观苦、断集、证灭、修道,皆是依于三界世俗法之
蕴处界空而观、而灭、而修、而证,都是依「众生我缘起性空」之观
行而证,从来不曾证知蕴处界所从来之根源:第八识如来藏。由因二
乘菩提之亲证者,不须亲证法界实相之如来藏心故,不须观行第八识
心体自性故,不知一切法皆是第八识自心现量,由是缘故,不知心外
一切法空,是故圣 玄奘菩萨说二乘人不证法空观,只证生空观。然而
不论生空观或法空观,都是意识心所观、所修、所证,若离意识心,
即无可证者;由此缘故,正当意识心眠熟而灭时,生空观与法空观所
起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便皆不起;生空观与法空观之智慧,要依意
识同时现行时方得运为故,若住眠熟等五位中,即皆不得现起。

据实以观,不论生空观抑或法空观,皆须汇归于阿赖耶识;若无阿赖
耶识,尚无包括意识心在内之七识心,尚无识蕴存在,何况能有意识
心所证之生空观与法空观?若无阿赖耶识,何况能有蕴处界?若无蕴
处界,何况能有蕴处界缘起性空、一切法空?故说二乘菩提仍以大乘
菩提之如来藏阿赖耶识为归,二乘菩提依于生灭无常之蕴处界而有故
,蕴处界则依如来藏而有故,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故,异熟识、无垢
识亦是阿赖耶识之异名故。

生空观如是,法空观亦复如是;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者,所观一切
法谓:蕴、处、界、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一切无为法、
山河大地、一切三界万法等,实无一法非由如来藏所生、所显;但
随菩萨证量深浅广狭之别,而得随力分别、随力了知其中实相正理
:或者少分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或者分证一切法自心现量,
乃至具足证得一切法自心现量而成佛道,具足了知众生其实从本以
来未曾亲触自心如来藏以外之一切法,无量劫以来一直都是住在自
己第八识心体所出生、显现的境界中而修种种行;如是具足修行而
亲履自心如来藏之一切功德境界以后,名为具足行普贤行之菩萨,
即可成就佛道,如是名为具足了知众生所触知之一切深广微细万法
皆是各人第八识之自心现量。

二乘圣人中之定性不回心者,由不能亲证实相故,误认为:除了二
乘菩提所说的蕴处界皆是生灭法,是故缘起性空,以外就没有别的
佛法了。因此缘故,二乘定性圣者,舍寿时由胎昧未除故,畏惧来
世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不能了知此世所证之解脱慧与解脱果,畏惧
因为发愿受生而被胎昧所障、再有生死,所以一心一意取证无余涅
盘;虽知取证无余涅盘者实无取证,只是灭了蕴处界自己而已,却
不知剩下的仍然是自己的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由此缘故,定
性二乘圣人因为慈念众生的悲心不够,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的护
法愿不够坚强,所以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后,舍寿必入无余
涅盘,尽形寿不知无余涅盘实际之如来藏何在。

菩萨则不然,由于已经亲证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故,了知涅盘实
际即是如来藏,了知蕴处界及一切法皆是从如来藏中直接、间接、
辗转出生,了知一切法实即如来藏之局部自性,是故发心欲证如来
藏所含藏之一切法种,发心求欲成就一切种智;亦因慈念众生不得
解脱生死苦、不了法界实相,以及挂念正法能否久住以利众生,由
是种种缘故,不似二乘定性圣人一心取灭,所以效学诸 佛永不入灭
,利乐众生永无穷尽,是故悟后虽犹未离胎昧,而能不畏永劫所受
生死众苦,上求下化,由此而世世受生于三界中,故能成就大白牛
车之乘,而非二乘羊车、鹿车之乘。

然而观察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之异处,唯在是否亲证实相而有别异,
非因是否断除我见与我执而有别异,大乘法亦须断除我见与我执故,
乃至进断二乘圣人所不能断之我执习气种子故;大乘菩萨所证如来
藏,以及悟后所证般若之别相智及一切种智,皆非二乘圣人所能证
得故;唯除后来回心而入大乘法中,随 世尊或随胜义菩萨僧修学亲
证者。大乘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同于二乘断除我见与我
执之观行,内涵并无差异;大乘菩萨妙观察智中之法空观,则非二
乘圣人所能稍证、稍知者,法空观要依亲证如来藏后,再作万法皆
从如来藏出生之确实观行方得初起故,二乘圣人尚且不能证得如来
藏,尚且不知如来藏的所在,从何观行?故说定性阿罗汉不证法空
观。

既然菩萨所证妙观察智中之生空观,要依于如来藏阿赖耶识所生之
意识心观行所得智慧而有,而意识所观行者则是生灭无常之世俗法
蕴处界,然蕴处界要依如来藏阿赖耶识而有,当知生空观不得外于
阿赖耶识而有,是故二乘菩提既是妙观察智二观中之生空观所摄,
当知二乘菩提要依阿赖耶识而有。菩萨所证之法空观,仍要依蕴处界中之意识心而
有,意识心则仍然要依如来藏而生;而妙观察智之法空观所观行之自心
现量实相,则是由亲证实相心阿赖耶识而有,是故法空观仍然不得
外于阿赖耶识而有。

如是世间法之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皆依阿赖耶识而有;生空观与
法空观亦皆依阿赖耶识而有,当知万法悉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
实无一法能离阿赖耶识心体而有;由是故知大乘菩提之亲证与观行
者,悉皆不离阿赖耶识心体。乃至断尽我执后之异熟识,亦是阿赖
耶识心体所改名者;断尽我执习气种子之佛地无垢识,亦是阿赖耶
识心体所改名者;佛地之一切种智之建立者,亦是依无垢识心体所
含藏一切种子之具足证得而有者;佛地真如亦是由无垢识假藉万法
之运行,于诸佛示现于三界中之无垢识所现行诸蕴而显示者,而无
垢识即是阿赖耶识心体净除二障后所改名者,由是故说一切世、出
世间法,皆是阿赖耶识心体自心现量,皆汇归于阿赖耶识心体。
(待续)

该帖子在 2006/1/24 5:19:23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06-1-24 05:19:23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see v.14

该帖子在 2009/10/17 1:12:32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09-10-17 1:12:32 
本帖子共有 1 页, 1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