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实修参考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862 位读者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识蕴真义(连载十一) ......平实居士

今当以具有道种智之菩萨所说识蕴之定义,阐释识蕴之正义;亦以二
乘法中对识蕴之定义,及大乘法中对识蕴之定义,种种异说、同说,
悉皆汇集举例,然后加以辨正,欲令识蕴之真义,从此楷定于一;并
且梓行流通,欲求此后不再有人妄作情解而误导众生正见。辨正识蕴
之后,再将大乘方广经中「清净法界」一辞意涵,加以明确之辨正,
以免以后再有类似杨、蔡、莲等人之妄行注解清净法界为第九识真如,
误导众生同造诽谤正法之大恶业。

识蕴者,于二乘法之原始佛法四阿含诸经中,处处皆有 佛说圣教,谓
识蕴者乃是依他三法而生者,所谓「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
根、尘、触三,生意识」;此谓眼等六识,皆依「根、尘、触」等三
法为缘,方能由如来藏中出生,名为识蕴;识蕴中之一切识者皆依此
三法而生,若非依此三法而生者,即不得名为识蕴。由是缘故,四阿
含诸经中, 佛终不说意根是识蕴所摄,而说是根,常说为意,所以建
立在六根之内;以能作为出生识蕴之俱有依根故,以能作为识蕴出生
之助缘故,以能作为识蕴出生之动源故,是故名之为「根」,故说为
意根或单名为意,四阿含诸经中始终不说是「识」;既非是「识」,
而是根,则非识蕴所摄,是故二乘菩提法中,将意根摄在六根与六尘
之十二处中,而不摄在识蕴中;因意根末那识不属于「根、尘、触三
法和合所生」之「识」故,而是「根、尘、触三法和合」所生识蕴所
依之「根」故,由是而说意根末那识非属识蕴所摄。

复次,二乘法中说六识为识蕴,而不说意根是识蕴者,除了上来所说
「意根是能生识蕴之所依缘,意根是识蕴之俱有依根」二理以外,更
有别义;这是说,意根从无始劫以来,本自依附于阿赖耶识而恒常存
在、不间不断的运作,乃是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不终止其种子从如来
藏中出生的现象,但在将来却是成就解脱道之后才成为可灭之法,此
前一直是能通三世之法;非如识蕴一直是夜夜有灭、朝朝有生之法,
并且是不能去至后世之法;是故意根不摄在识蕴中,本是识蕴生起时
之所依根故。

三者,意根之体性迥异识蕴:四阿含诸经中所说识蕴者,谓能了别色
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识蕴集如是功能,故说为「识」之「蕴」:识
蕴;意根不能了别五尘,对于与己相应之五尘上所显法尘,亦只能了
别法尘是否有大变动,而不能了别法尘之意涵与种种相,故其了别法
尘之慧极为昧劣,不名为「识」,而名为意识之「根」,只摄在六根
六尘十二处中,终不摄在识蕴六识中。如是正理,于四阿含诸经中,
处处可见、随处可拾,学人皆知,不需举证,故说意根不摄在识蕴中。

如是,从阿赖耶识心体中出生的意根,尚且不能摄在识蕴中,而彼能
出生意根、能出生识蕴的第八阿赖耶识,怎可能反被摄在识蕴中而成
为曾生、可灭之法?此理不通也!由是故知杨、蔡、莲等人不知正理
,颠倒妄想之后,复又信受凡夫安慧论师所造《大乘广五蕴论》之邪
见,将其错说「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之生灭法」邪见转说于人,则其
所说不正,焉可为凭?而愚人信之、奉行之!意根一法,唯于第三转
**诸经中,方可方便说之为「识」,以意根亦是心故,于法尘亦能
作极为昧劣之了别故;若有意识相伴时,意根对六尘即转变极为伶俐
故,正是识心故;然若因此而说意根为识蕴所摄,则违四阿含诸经 佛
意;谓此意根不能独自了别六尘故,单独面对法尘时亦只能了别法尘有
无大变动故,其余法尘及五尘皆不能了别故;意根非如识蕴六识同是每
天常生常灭之法故,意根自无始现行以来常存不灭故,一切外道凡夫众
生乃至外道天主耶和华与阿拉,悉皆不能灭除意根故,彼等乃至意根何
在都尚不能知故,亦是外道一切「世间圣人」所不能知、不能灭故,唯
有证得二乘菩提之阿罗汉方能灭除意根故,由是缘故, 佛不将之归类为
识蕴。唯有在大乘法中可以方便归类为识蕴,以意根亦是心体故,阿罗
汉可以灭除他故;然此归类,亦只是方便说,而非正说,是「能为缘」
出生识蕴之法故,不同于识蕴等六识须依意根为缘而生故,意根是识蕴
运作时不可暂离之俱有依根故,意根复是六根所摄而非识蕴所摄故,六
根是识蕴出生之「所依缘」故。由是种种缘故,大乘法中,若有说意根
归类为识蕴者,乃是方便说,非是正说。

如是,意根尚非可以正式归类为识蕴中者,云何可将能生意根、能生识
蕴之阿赖耶识归类于识蕴中?绝无斯理也!是故,大乘法中,有时将意
根归类在识蕴中者,乃是方便说,为显示意根亦是二乘无学圣人可灭之
法故,为显意根遍计执性即是流转生死之根源故,为免世人继续执著处
处作主之意根为不生灭法而流转生死不绝故。今观杨、蔡、莲等人误将
大乘论中方便所说之意根归类于识蕴中,认作正理之说,不知实是方便
说,乃竟更加大胆的进一步将阿赖耶识亦归类于识蕴中,因此而故意谤
阿赖耶识心体为生灭法,可见彼等诸人同于安慧师徒一般,对识蕴之本
质尚无正确之理解也。无正确理解之人,为取信佛子大众,却妄自攀缘
圣 无着菩萨之《摄大乘论》,曲解论意,编造假事实,诬言《摄论》中
曾说「阿赖耶识摄在识蕴中」,乃是不诚实之作为,心态可议。何以故?
谓《摄大乘论》中,所说「转识蕴得四智」之语,如前所述非是杨、蔡、
莲等人所误会之意故。是故彼等所说「阿赖耶识亦是识蕴所摄故是生灭
法」之语不实,非诚实语、非智者语也。

有智之人,对于大乘法中摄意根于识蕴中之方便说,应当知其为方便利
益众生而说者,不可执言取义而认为真实。今举二乘圣人--五百大阿罗汉
--所造之《阿□达磨大□婆沙论》为证,可知二乘法中实以前来所说之三
种正理,而定位识蕴为六转识,不含摄意根在内,意根是识蕴出生之所
依根故,无始劫以来一直都可以外于识蕴而存在故。彼论第七十卷有云
:【问:识蕴云何?答:六识身,谓眼识乃至意识。契经及阿□达磨皆
作是说。】此即是小乘法中诸阿罗汉俱以六识作为识蕴之明文著述。

亦如小乘圣人 世友尊者所造《阿□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二》〈品类足论辩
七事品第四之一〉云:【识蕴云何?谓六识身,即眼识乃至意识。】亦
是以六识作为识蕴之内容者。乃至 世亲菩萨尚在小乘法中,未得兄长 无
着菩萨度入大乘法之时,所造《阿□达磨俱舍论》卷第一中亦如是云:

【论曰: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
谓眼识身至意识身。应知如是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
立为七界,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是 世亲菩萨以
其尚在小乘法时之知见所造之论,语译如下:【论曰:各自了别各自所
应了别的境界,总取六尘相的缘故而名为识蕴。这个识蕴的差别总共有
六识各自独立的身相,也就是说眼识身、耳识身乃至意识身。应当要知
道如是所说的识蕴,如果是依「十二处门」来说的话,则此六识身都是
建立在意根一个「处」上面;如果是依「十八界门」来说的话,则建立
为七界,也就是说从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意根界,总共七界;
这是总取眼等六识界合说为一个意根界。】

这就是 世亲菩萨尚在弘扬小乘法时所造的《俱舍论》中的说法,当时还
没有回心进入大乘法中,还没有被他的兄长 无着菩萨所度,所以他的思
想完全承袭自当时未证圣果的二乘人所说的误会二乘菩提后的知见。为
何是误会二乘菩提后之知见?谓 世尊曾于二乘菩提中如是说:「根、尘
、触三生眼识乃至根尘触三生意识。」凡是根、尘、触三法和合所生的
识,才是识蕴所摄的妄心;既然是眼根与色尘接触而生眼识,既然是意
根与法尘接触才能出生意识,则意根显然是在识蕴出生之前就已存在,
不可能被识蕴所摄,所以意根与识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性,所以眼识
乃至意识固然可以归类在意处中,但是意根、意处绝对不能归类在意处
意根所摄的识蕴中,否则即有颠倒邪想、不明事理之讥;所以,依二乘
小法所说「六识都摄入意处中」,当知意处不应与六识一同归类为识蕴
:意根不得归类在识蕴中。

此理虽然极明,而当时尚在小乘法中之 世亲「菩萨」仍不知如是正理。
既然意识心,实是意根与法尘接触故生起意识,则知意识实由意根为缘
方能出生,出生后是与意根同时同处运作,不是一识生而另一识灭,则
不应归类在意根一处中;但因为若「以十二处法摄尽十八界」的原则来
归类时,六识无处可归,是故摄入意根一处之中,此乃是方便说,非如
实说。如今《俱舍论》中却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归类在意根一处中,
谓六识之综合即是意根、意处,则是只承认有六识,不承认有第七识意
根,则违正理,亦悖 世尊「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而生意识」之实有意根
圣教,悖离 世尊在四阿含中所说「夜夜眠熟时识蕴六识俱皆断灭而意根
尚存」之圣教,也违背 世尊四阿含经中所说意根与意识同时同处运作故
有十八界的圣教,是故平实往常曾说:「世亲菩萨尚在小乘法中所造之
《俱舍论》法义,犹未可全信。」谓彼论之意仍有可商榷之处故。

然由 世亲尚在小乘法中所造之论而观,亦可见小乘法中之法师、居士,
举凡尚未亲证声闻果者,所说之识蕴总为六识,乃是二乘人一般之共识
。若是已证初果乃至四果之大乘行者,绝不作如是说也;谓已能现观意
根常存而意识易断故,已能确实证解 佛说「意根与法尘为缘而生起意识
」之意根常存正理,证解意根不像识蕴一样夜夜断灭之正理,故不将意
根归类在识蕴中也。由是可知一切大师,若有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而说
是实义门者,皆是颠倒见者,唯除为众生方便说法,识蕴之所依根不应
是识蕴所摄故。又:意根并非能了别五尘之心,若非能了别五尘之心,
对法尘之了别性又极度昧略,焉得说为识蕴所摄?识蕴即是清楚了别六
尘之心故。

意根于自所相应法尘之了别慧亦极度低劣而不能了别其内涵,若于法尘
之了别极为低劣而不能分别所触法尘之内涵者,焉可说为识蕴所摄?识
蕴所摄之识都是清楚的了别六尘万法故。是故,识蕴应说为六识心,尚
不应说为七识心,是故意根尚且不应说为识蕴所摄,何况识蕴及意根共
同所依之俱有依根本心阿赖耶识,何况意根种子、识蕴种子所依之阿赖
耶识心体?何况出生识蕴、出生意根之阿赖耶识心体?云何可以摄在所
生之识蕴中?

如今杨荣灿先生,竟公然妄称出生识蕴的阿赖耶识亦是识蕴所摄;并由
杨先生在二00三年新春期间,极力说服法莲师与悟观师(紫莲心海),
由不知世法险恶的二位法师具名在书中公然否定阿赖耶识,将 佛在经中
所明说「本来而有、永不生灭」之阿赖耶识心体,谤为有生有灭之法
,被人恶意利用而成就谤法大恶业;杨荣灿先生对于识蕴之成因、识
蕴之本质,全然无知,不可谓为有智之人也。又彼对于能生识蕴之阿
赖耶识心体的认知极度欠缺,亦皆不能显示其观行所得之智慧,故有
种种邪谬而悖逆 佛说圣教之言语,说之于口、载之于「书」;如是全
无现观智慧之人,焉敢以己妄想而出书公开否定三乘菩提根本之阿赖
耶识心体?公然出书否定授其根本无分别智之根本上师?焉敢诬谤真
实正法为谬法、诬谤真实之见道为大妄语?又妄自高抬真见道之七住
位果德为佛地、初地,藉以自抬身价;又妄以常见外道所执「常住不
坏离念灵知」之外道见意识心体,吹嘘为佛地真如心,然后又在平实
破斥之后再改说为初地真如心,然而终究仍是常见外道意识境界;最
后才不得不承认离念灵知心不是真如心,宣称半年或一年后可以亲证
第八识以外之另一真如心;又不肯在平实委屈己意求见彼等之时,对
平实多年授业之辛苦而心存感恩,赐与一次接见面谈机会;平实后又
三次托人面邀相见论法,明言时间、地点、旁听人员皆由杨荣灿先生
决定,亦托人转告:「既然杨先生认为平实之法义有误,认为平实是
大妄语罪之亲犯者,则请杨先生发慈悲心,以救平实,赐与面谈之机
会。」然而三次托人往邀,亦皆不肯稍赐平实面谈之机会;如是显出
极高之姿态,始终不屑与平实探讨法义正讹,非唯出世法中师徒之道
荡然无存,亦且全无作人之根本行谊,如何可称为菩萨行者?如何以
德服人?如何以理服人?又如何弘扬「正法」于人间?如是心行而冀
推广其法,焉可成其功而竟其业?

复次,古德亦有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者,皆是方便说,非是正说也!
譬如《阿□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云:【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
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
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
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同于小乘法时
之 世亲「菩萨」《俱舍论》中所说。

语译如下:【就所依之「根」而另外分类为六心,应知即是此处所说
之识蕴。若于「十二处」门中建立时,则建立为意处;若于「十八界
」门中,则合并意根而建立为七界。以及以蕴处界音声而显示一个识
蕴中分析为二门,显示一一识的自体可以分为「处」与「界」二种。
如果有人说七界的话,那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前六识以及意根,
也就是说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就以此六识心体合为一心而说
为意界。】这就是二乘人所说的识蕴以及意根,将六识归类合一为识
蕴,又将六识全部解释为「意处」,即是安慧论师等正量部师之立论
也;如是误会小乘解脱道正理者,古今同犯,所以今时之印顺法师及
昭慧、星云、证严等人都不能自外于此;当年 玄奘菩萨前往天竺途中
,即曾面斥安慧之徒弟般若□多(天竺之安慧法师当时已亡)。


又如《阿□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曾叙述原始佛教说一切有部之识蕴
理论云:【已说四蕴自性处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今当显示。颂曰
: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就所依根,
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
界。】

语译如下:【已经说过色受想行四蕴,以及四蕴的自性、所属的处相
、所属的界相。第五门中的识蕴的自性、处、界,如今也应当显示给
大众知道。颂曰:「识的意思就是各自了别自己所应了别的色尘、声
尘乃至法尘,这六种识的了别自性合起来,就说是意根一处所摄;而
这六识分为七界的道理也应当要知道,也就是六识合并时转说是意根
。」意界的六识从各自的所依根上来说,另外分开建立为六个识,应
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识蕴;如果是从十二处门来看的话,就建立这六
识为十二处中的意处;如果是从十八界门来看的话,就建立为眼识界
、耳识界乃至意识界、意根界。】

所以,从一般尚未证得声闻果的二乘菩提行者,以及已证果的部分较
愚钝的声闻圣者来说,意根就是识蕴六识,意根就是前六识的总说:
合六识心王并为一心时,前六识即总名为意根或意处。所以,在二乘
人说来,意根就是识蕴,识蕴就是前六识,以六识并为一个意根而说
识蕴即是意处。印顺法师即依小乘法这个道理,而说识只有六个,并
无意根末那识,亦无第八阿赖耶识;因此而主张第七与第八识都是方
便施设,并没有第七、八识可知、可证,所以就公然的在书中否定如
来藏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只是依据这个道理而从意识心中再细分之
后才建立的唯名无实法,不是真的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一分欧美日
本的佛教研究者,也是误解了小乘法、依小乘法如此主张,所以他们
都读不懂四阿含诸经中 佛所隐说的第七、八识的密意。

这些二乘论师所造的论中就是说:二乘人所说的识蕴只有六识,并不
包括第七识意根。因为从二乘法的立场来说,第七识意根只是前六识
的综合名称罢了!由因此故,古天竺的安慧和月称、寂天、阿底峡,
西藏的宗喀巴、克主杰、历代达赖喇嘛,现代的印顺法师、昭慧、传
道、性广、星云、证严等人,便因为读不懂四阿含中隐说七、八识的
密意,所以就都否定七、八识,说七、八识是方便说,妄说是部派佛
教发展以后才从第六识细分而有者,说第八阿赖耶识实际上是不存在
的,因此而成就谤菩萨藏、谤四阿含的最大恶业。

但是在大乘法中,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在《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五中
,亦有类似的方便开示:【即三种受,是名受蕴。所言想者,即六想
身,是名想蕴。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蕴。所言识者,即六
识身等,是名识蕴。】 语译如下:【这个苦、乐、舍三种受,就名为
受蕴。所说的想蕴,就是以眼的想(想即是了知性)乃至意识等六种
想,「以能了知的想为身」的六种想身,名为想蕴。所说行蕴,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思,名为行蕴。所说识蕴者,就是六识本身而不
带心所法等,即是识蕴。】

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于卷二十七又如是云:【云何识蕴?谓心、意、识
。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
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 语
译如下:【如何是识蕴呢?也就是说:过去意识名心、未来意识名意
、现在意识名识。另外还有六识身的说法,那就是眼识、耳鼻舌身意
识,这六识合起来说为识蕴。前面所说的受想行蕴以及此处所说的识
蕴,都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等差别,犹如前面所广说的那样。
这就是我所说的识蕴。】

由上所举教证,都可以证实一个事实:识蕴一法,通常是指前六识的
总说,很少会说到第七识意根的,因为第七识意根是识蕴的所依根。
既是识蕴的所依根,把它归类在识蕴中,便产生不同类而归在同一类
中的矛盾现象;也会产生将所依归类在能依里面而成为能依的识蕴与
所依的意根相同的违教、悖理现象,所以意根末那识是不应该归类在
识蕴中的。所依的意根尚且不应归类在能依的识蕴中,更何况阿赖耶
识不但是意根的主识(阿赖耶识是出生意根的根本识),也是出生识
蕴等六识的主识,怎可归类在所生的识蕴中?今者杨荣灿先生将所依
而能生的主识阿赖耶,归类在所生而能依的识蕴中,岂不是更为颠倒
的说法?

只有在一个情况下,才会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那就是方便说的时候
。为何需要方便说?这是为了让众生了解:意根也是可以灭除的,灭
了意根才能出三界生死;如果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意根自己不肯
灭除,就不可能实证无我,就不可能实断我执,就不可能出离分段生
死;为了利乐众生出离生死之缘故,而方便将意根归类在识蕴中。但
这只是在二乘菩提中的出离观里面的方便说,而不是大乘菩提中的安
隐观里面的究竟说。所以说:于四阿含诸经中,都是以三个原则作为
判定识蕴的标准,那就是:一、依于「根、尘、触」三法所生的识, 
二、依于「能分别六尘」的识别六尘自性, 三、依于每天「常生常断
」的识性;以此三个原则而说识蕴为眼等六识,所以识蕴的内涵不出
六识身,而以六识作为识蕴,如此才是二乘菩提中的正说,也正是大
乘菩提中的正说。

菩萨或阿罗汉假使有时将七识作为识蕴而说者,乃是依「处门」及「
界门」而方便说故。这意思是说:若依「十二处」或「十八界」而说
可灭法之识时,则意根亦可摄在识蕴中故,小乘解脱道之法中每以意
根一处而总说六识身故。如是方便而说之目的,只是为了让学人了知
意根之虚妄性,将意根处处作主之恒审思量性函盖在意识心中,以此
而教导众生求灭意根之俱生我见,因此而可灭除我执,取证解脱果,
出离三界生死,是故方便将意根归类于识蕴中。因为:想出离三界生
死、入无余涅盘的话,都必须灭尽十二处法及十八界法故,四阿含诸
经都如是说故。为此缘故,将意根方便摄在识蕴中。有何根据而作是
说?有二乘圣人五百大阿罗汉所共造之论典为证: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第七十一云:【以所作故建立眼识界乃至
意识界;以能作故建立眼界乃至意界。以蕴差别故建立十八界,谓色
蕴差别建立十界、一界少分,识蕴差别建立七心界。】这就是说:从
六识都是所作、所生之法的缘故,建立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等六识为识
蕴;又因为想要使识蕴兼含能作的体性的缘故,而建立意根为识蕴所
摄,而说识蕴有七识;又因为五蕴的不同体性差别的划分故建立十八
界法,而说色蕴差别时即建立色蕴含摄十八界法中之十界全部及一界
中之少分。再依十八界法而说者,则方便说识蕴有七,十八界法中之
意根亦属心识故,非是色法故,亦是十八界法所摄故。是故此处论文
中说「以所作故建立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谓识蕴乃是所生法,即
如上所说之「根、尘、触」三法所作而生者,故名为识;合此所作而
生之六识即名识蕴。

若以能造作诸分别事而言,则方便归类意根为识蕴所摄,谓意根恒审
思量故能于六尘法中时时处处作主,掌控六识诸种分别事相故,意根
取六识心性为己所用而似一心故。由是可知,意根归类于识蕴中者,
非是正说,乃是为令众生易于理解五蕴十八界而作之方便说;意根能
主控六识之种种分别作为己性故,意根之思量作主性非是六识分别性
所摄故。是故,识蕴当依四阿含诸经所建立「以六识界为识蕴」者方
是正说,其余皆是方便说,摄属为人悉檀。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第二十五又云:【彼二界、一处,一蕴摄
者,谓意界、意识界、意处,识蕴摄。】亦如《阿□达磨大□婆沙论
》卷第一百七十三云:【若说六识身及意处,则显识蕴。】《阿□达
磨大□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一又云:【识是识蕴七心界,意处摄。
】意谓识蕴虽说有七识,但是识蕴七识却是意处所摄一法,谓意根即
是六识心之总说,是故识蕴仍是六识心,非是七识心,故以意根一法
代表识蕴而含摄识蕴,非以识蕴或意识可以含摄意根,是故意根含摄
识蕴、识蕴不能含摄意根。如是,意根尚且不可含摄在识蕴中,而由
意根代表识蕴;更何况出生识蕴、出生意根之阿赖耶识,如何可以归
类在识蕴中?此理不通也!

二乘菩提中如是说,大乘论中亦有如是方便说者,譬如《梵网经古迹
记》卷上有云:【于我所法者即所遍计十八界也。此文可言我法、所
法,谓七心界名为我法,多计识蕴以为我故。】亦如《华严经内章门
等杂孔目章》卷二云:【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
界、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
界。】

此谓十八界之建立者,乃是将十八界分别建立于五蕴法中,令众生能
知蕴与界间之关系,因此易断我见,由是故说:色蕴就是十八界中的
十界;所谓眼等五根界、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界,都是吾人之色蕴所摄
。受想行等三蕴,乃是心所法,不摄在根、尘、识中,然亦属于吾人
整体法界中之一分,摄归心所法。而识蕴则是指前七识法界,可见亦
是依界(依功能差别)之建立而说识蕴含摄七识也。十八界法中之五
根与五尘分属吾人之色蕴,亦是十二处所摄之十处;法尘摄属法界中
之一分,六识摄属识蕴,如是,则意根无所归,则五蕴将唯有十七界
法,所摄不尽十八界,是故因意根亦是心故,乃依其界性而方便归类
于识蕴中,令五蕴之法相具足十八界法;若究其实,意根非是「根、
尘、触」三法之所生法,故若摄在识蕴中,绝非「根尘触」三法所生
法之正说,亦非是能真实分别六尘之正说,意根本是识蕴之所依根故
,与识蕴和合同时同处运行而作为故,于法尘之了别性极为低劣故。
然因意根于五蕴法中无可归类,故从「心」性之界性,方便归类于识
蕴中,乃是方便说而非实义说。

是故,意根摄在识蕴中,本是依「界性」而方便说,非是正说也,意
根非如识蕴是常生常灭之所生法故,唯有入涅盘时方灭故,亦是识蕴
之所依根故,识蕴需依意根为缘方能现起故,意根之「识别性」极劣
、极劣,不像是识故(识谓了别)。如是,意根归类于识蕴中者,本
是方便说,已非正说;更何况出生识蕴俱有依之意根之阿赖耶识,更
何况出生识蕴六识之阿赖耶识,焉可归类于他自己所生之识蕴中?故
说安慧师徒妄将阿赖耶识归类在识蕴中,诚有大过,尚且通不过世间
逻辑之检验,尚且无法通过小乘法诸论之考验,何况能通过大乘法一
切种智之检验?如今杨荣灿先生,引据安慧之邪论而更进一步诽谤阿
赖耶识是生灭法者,则有增上过,亦将因此更增安慧师徒之谤法大过
恶业,令安慧师徒之地狱业转更增长,地狱寿命亦更增长。


亦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四圣 弥勒菩萨云:【识蕴摄一蕴全,七
界全,一处全。】意谓识蕴若以七识而言时,则识蕴一名已含摄五蕴
中之识蕴全部,亦含摄十八界中之七识界全部,亦摄十二处中之意根
一处全部。仍是以蕴、界、处等三法之归类而说者,可见都是方便含
摄之说也,与原始佛法中四阿含诸经中 佛说「根尘触三法所生而名识
蕴」之意有违,是故意根归类于识蕴中者,仍不可作为正说也,乃是
方便说也。

《大乘阿□达磨杂集论卷第二》,安慧自己亦云:【色等五境界及法
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此处论文中安慧之意为:受想行蕴即是心所法,摄属整体法界中
之一分。识蕴即是十八界中之七识界,即是眼等六识界及意根一界,
是故安慧在此论中所说的识蕴中,亦不含摄阿赖耶识也!何故不含摄
耶?其故有二:一者,依安慧之所学所说者,乃是以声闻法来解释大
乘法,是故仍以六识为体,说六识总名为意处、意根,不承认有第七
识、第八识;其意处即是前六识全体合并而说,将前六识总说为意处
、意根,故不承认有第七识,所以安慧主张「六识摄属意处,意根即
是前六识、即是识蕴」。 二者,依大乘诸经诸论之说法,都说识蕴为
六识,但又别说实有第七识,安慧既依大乘诸菩萨所造论著为据,即
不得违于诸菩萨论也,是故安慧有时亦说识蕴为六识及六识综合之意
处,但是却将意处解释为前六识之综合,表面似与菩萨论同样都有第
七识,但第七识仍是前六识,所以安慧之意思仍是只有前六识而无第
七识存在。

但是安慧法师之论,有时自相违背,故于同论卷二曾云:【云何建立
识蕴?谓心、意、识差别。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
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习气者,
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
子所积集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诸法种子故,又诸有情取为我故
。异熟识者,先业所生故。阿陀那识者,谓能数数令生相续,持诸根
等令不坏故。又言心者,谓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安慧在此处论文中虽说有第八识,实是依大乘经、论而不得不说有,
但安慧心中仍不肯承认确有第八识,私心认为第七、八识皆是从第六
识中分出而方便说者,是故随后即将识蕴定义云:【受想行蕴即法界
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故安慧于同论中如是
云:【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心」谓识
蕴:七识界及意处。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
法处」一分。】明言指称「心」者唯有七识,并无八识,而第七识意
根仍是六识心,谓意根、意处乃是六识之总说,是故他在此段论文中
明说:所谓心者,即是识蕴,也就是意处所摄之六识,依十八界法总
说为七识界或者意处一处。所以安慧之本质,其实是以小乘法之六识
心为主体,来解说、冒充大乘法义者。是故安慧依其邪见而认定阿赖
耶识摄在识蕴中,亦是事所必然者。

然而,于四阿含诸经中, 佛说意根与法尘为缘故出生眼识乃至意识,
则知意根乃是上于识蕴、也是能存在于识蕴未生起之前的识蕴外的心
体,所以必非六识之综合体,不得以六识合说为一个意根、意处也!
眼等六识尚未生起之前,即有意根及法尘存在故,依意根与法尘为缘
而出生眼等六识识蕴故,是故意根、意处绝非六识所摄之法。由是正
理,说小乘正量部之安慧师徒以二乘法之六识说,而将意识含摄第七
、八识者,非是正说,乃是虚妄颠倒之说法也。安慧此说,尚不能符
合四阿含诸经中 佛所说之二乘菩提正理,何况能符合大乘菩提正理?
然而杨荣灿先生在平实座下证得阿赖耶识已,应可现见意识是由阿赖
耶识所生之法,为何却会相信安慧所说「阿赖耶识是识蕴所摄」之邪
说?实令人费解,只能解释为明心之见地尚未发起了!但这事不能怪
罪于他,只能怪罪平实当年为他明说而害他不能发起见地了!所以平
实后来自责其心!立誓:「永不复作明说而害人之恶事,尽未来际善
于守护密意。」

此谓二乘菩提正理皆说「根、尘、触」三法为缘出生眼等六识故,若
无意根能离六识独存者,则不可能出生六识故;意根既能外于六识而
存在,既能于识蕴出现前而自己存在,焉可将之归类于六识之总说中
?焉可将之归类于识蕴中?而说六识合说即是意根?若言识蕴六识之
总说即是意处、意根,则识蕴等六识灭时,意根、意识亦应灭而不存
,如何能有意根再度为缘而出生识蕴六识心?故说安慧之论中所说道
理不能成立,亦不能会通诸经也!是故意根之本质仍非是识蕴所摄。
意根既然尚非识蕴所能含摄,焉得更将能生识蕴、能生意根之阿赖耶
识摄在识蕴中?此理岂有丝毫可通之处?

复次,圣 无着菩萨所造《大乘阿□达磨集论》卷第一有云:【云何建
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
、味界、身界、触界,及意界一分,受蕴、想蕴、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此亦是依十八界法之分别,
而方便说意根是识蕴所摄,仍属依蕴、依界而方便说。由是缘故《大
乘阿□达磨杂集论》卷第二中,安慧法师自己亦不能不如是随顺而说
云:【识者,谓六识身:眼识乃至意识。眼识者,谓依眼〔根〕,缘
色了别为性。耳识者,谓依耳〔根〕,缘声了别为性。鼻识者,谓依
鼻〔根〕,缘香了别为性。舌识者,谓依舌〔根〕,缘味了别为性。

身识者,谓依身〔根〕,缘触了别为性。意识者,谓依意〔根〕,缘
法了别为性。当知此中由所依故、所缘故、自性故,建立于识。】此
意即已分明宣示:由于皆是同依于意根故、同缘六尘故、同是分别之
自性故,而说识蕴为六识心。然后再将五蕴依十八界分类之法相而方
便说:【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等五境界,及
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界。】如是依大乘经、
论所说者,方是正说。

然而,一者阿赖耶识心体既非依根而有,反而是能生六根者;二者阿
赖耶识心体亦非依六尘而有,反而是能生六尘者,三者阿赖耶识心体
复无了别六尘相之自性,无始以来不曾有一刹那分别过六尘;当知由
此识蕴自性之三种定义以观,绝无丝毫理由可以定义阿赖耶识为识蕴
所摄者;而阿赖耶识心体之从来不具此三种体性者,是杨荣灿先生所
能现前观照领受者,为何却会相信安慧《「大乘」广五蕴论》中「阿
赖耶识是识蕴所摄」之邪说?只能说他对佛菩提道的知见零零落落而
未贯通所致。是故,安慧于《「大乘」广五蕴论》中,将能出生识蕴
、也能出生识蕴所依意根之阿赖耶识,归类于识蕴中,说为识蕴所摄
而成为生灭法者,已违自己依大乘经论所说之法,亦违四阿含诸经中
之佛语圣教,故其《「大乘」广五蕴论》所说乃是妄说、邪见也。

由是缘故,对于大乘诸菩萨论中之方便说者,学人应有深入之认识,
不可误将方便说执为究竟说、实义说,亦不可误将小乘凡夫僧人冒名
大乘菩萨所造之邪论,用来否定大乘如来藏究竟正理、用来诽谤正说
,否则难免误会而谤正法。譬如大乘法中,亦常有将八识摄为识蕴之
方便说;以「阿赖耶识性」亦是可灭之法故,又常与识蕴相应而转故
。譬如《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中, 窥基大师因机、因义差别,而
方便说识蕴有六、有八:【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
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所依非色或离于
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相应,准前故略不说。又六、七、八虽皆有
心意识义,心法〔中之〕意处,〔是〕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
但言意,皆是思量〔性之〕意根摄故。八「心」义强,六「识」义强
,是故不说〔意根名〕心地、识地。】

基大师此处所说者,谓 佛为二乘人所说之随机门中,只明说有六识
(四阿含诸经中隐说第七、八识是小乘人所不懂的),是故若能永灭
六识心之自我执著,即可断除我执;舍寿时即能永灭六识心之自我执
著,即可使意根随灭而成无余涅盘,此义即是《楞伽经》中大慧菩萨
所问:「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之问意所在也! 世尊随即开示曰:
若能令六识永灭不起,意根即灭而入无余涅盘。即是二乘菩提随机门
方便开示所说也。

由是缘故,此段论文中, 基大师如是说:【此外,于实义门中,虽
然说有八识;但是在为二乘人所说的随机门中,只明说有六识,所
谓六七八识都同样是属于第六识所摄,而以隐语密意说有七、八识
;所以就所依之理而说前六识只是意根、意处,因为所依之意根不
离于色法或离色身,七识心王运作时犹如一心而一体受苦乐的缘故;
但是不说这六识心与身相应,因为只有阿赖耶识方是身相应心故;
准前所说,故此处略而不说。而且大乘法中六、七、八识虽然皆各
有心、意、识之实质正义,但是心所法上之受想行三蕴摄归意处,
所以六七八识依二乘法而言都摄在识蕴中的缘故(二乘法中说:意
识一心已过去者名心,未来者名意,现在意识名识);但是因为识
蕴与「意」的真实义相等,所以在二乘法中,识蕴往往只说为意,
因为六识都是能思量的意根所摄的缘故。然而依大乘实义门来说,
第八识的「心」的真实义强,而第六识的「了别识」的真实义强,
所以第七识只说为意,而不说为心地所摄或是识蕴地所摄。】

基大师意谓:第八识有积集诸法种子、执持诸法种子的「心」的体
性,不能如意识之分别六尘,也不能如意根之思量六尘万法;而第
六识则是分别六尘的体性极强,但不能执藏、积集诸法种子,也不
能思量六尘万法;而第七识虽能思量诸法,然却不能积集、执藏诸
法种子,也不能分别六尘诸相。所以六七八识各有不同体性,不可
混同为一识,此即是大乘法中所说真实义法门。若为随机门之二乘
行者而说,则不分别说有八识,但说有六识,令能易于证得涅盘,
而以隐说之方式,隐于字里行间而示有八识。所以,安慧以随机门
而解释大乘实义门之八识心王正理,难免会有诸多过失。

复次,圣 无着菩萨认为:心的自体性有所增减的缘故,方可说之为
蕴;如果有一心的自体性是不增不减的话,那就不可以说是识蕴所
摄的了。这种说法完全符合《心经》的真实义。譬如六识心、七识
心,体性都是可以从具足三毒而经由修行转变为清净性的清净意识、
清净末那,如诸阿罗汉在烦恼障上的清净,亦如诸佛、菩萨在二障上
的清净;由是缘故,前七识心的清净性或染污性都可以增减,是故可
以归类在识蕴中;若是第八识阿赖耶心体,则永远都是保持原有之真
实常住与如如自性,其真如法性之体性是永远都不能加以增减的,那
就不可以归类在识蕴中了。

也因为意根与意识的染污性可以被修除,导致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意根
与意识二心种子转变清净性,则阿赖耶识心体的含藏我执的染污性就
被灭除了,从此不再执、藏分段生死的种子,这就是灭除掉阿赖耶识
性了,但是阿赖耶识心体仍在而不灭,只是从「双具阿赖耶识名、异
熟识名」而改为只剩下异熟识之名了,这就是诸经论中所说的「灭阿
赖耶识、灭阿赖耶性」的真义;所以,灭阿赖耶识的意义,并不是灭
掉阿赖耶识心体,而是灭掉这个第八识心体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
耶性。

由此缘故,圣 无着菩萨如是云:【方所者,所谓色蕴。位者,所谓受
蕴。分别者,所谓想蕴。作者,谓诸行蕴。执持者,所谓识蕴。增者
,此有二种应知:一、烦恼增,二、业增。如增,减亦二种,谓烦恼
减、业减。】语译如下:【有方所的,即是色蕴。有前后分位差别者
,即是受蕴。能分别诸法者,即是想蕴。能造作诸事者,即是行蕴。
能执持烦恼者,即是识蕴。所执持法能有增加者,这有两种应知:

该帖子在 2006/1/24 4:30:59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06-1-24 02:03:15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一、烦恼增加,二、业种增加。犹如能有增加者一般,能有损减者亦
有二种,也就是说烦恼损减、业种损减。】这也就是说,能使本来所
有的烦恼增减、能使本来所有的业种增减之心,方可归类在识蕴中。
现见阿赖耶识自身永远都是常住自体的真如法性中,自无量世以来,
一直都不转变此一真如法性,亦无任何一法可以转变第八阿赖耶识心
体本有的真如法性;过去与现在如是不变,未来也将永远如是不变,
是故阿赖耶识自身不与烦恼相应,所以不能使「自己相应的烦恼」增
加或减少;也不能自己使业种有所增减,唯有六、七识和合运作之后
,方能使阿赖耶识心体中的烦恼种及业种增减,而这些烦恼种及业种
,都是不与阿赖耶识心体相应的,都不是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的业种,
因为他自无始劫以来不曾造过任何一业,也不曾与任何烦恼相应过。
既然唯有六、七识方能增减烦恼及业种,既然烦恼种与业种都是六、
七识所有的,所以六、七识可得归类在识蕴中,也因此缘故而将意根
方便归类于识蕴中,是故阿赖耶识不得归类在识蕴中。(待续)

该帖子在 2006/1/24 4:26:51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06-1-24 04:26:51 

心宇

积分:16359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2021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1 楼 

see v.13

该帖子在 2009/10/17 1:14:10 编辑过


   “洗净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草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山深处啼。”

  离 线  2009-10-17 1:14:10 
本帖子共有 1 页, 2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