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实修参考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2152 位读者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推荐平背拜佛

A、《无相念佛》


1、 三皈依及三福净业
   行者(注九)若尚非正式的佛弟子,应当就近选择正统的佛教寺院,接洽办理三皈依仪式。三皈依仪式很简单,要件是应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比丘或比丘尼见证,并传授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佛所说法、归依贤圣僧及住持佛法之贤圣僧与凡夫僧团,并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为诸佛通愿。归依后即成为「佛、法、僧」三宝之弟子,此为修学念佛法门之首要。心不归依,而欲修学念佛圆通,成就念佛三昧者,无有是处。

   归依之前,住持僧宝必先教授读者如何礼佛。礼拜时需五轮投地,以表示拜佛者对于人天导师--世尊之恭敬渴仰。以恭敬渴仰故,生于信心;以兼具佛之功德及愿力故,修此法门,速得成功。拜佛之动作,行者请于寺院中学习,或依佛弟子学习,此处不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载:「……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故一切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修持此一通净、通禅、通密之无相念佛法门,亦须上述净业以为资粮。

   是故修习此法若不得力者,当知即是今生或过去生中未修上述三福净业所致,即应立即补修三福净业以为助缘。此三福净业之详细内容若有不解,请随缘就教于所认识之善知识,必获圆满开示。

   又行者修习此法若能素食最妙,如不能素食,吃肉边菜亦可。五辛(葱、蒜、蒜头、韭菜、洋葱、兴渠)绝不可食。烟酒亦须禁绝;因病服药酒者,需依药方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贪味。以上系为增加助缘减除障缘所设,行者务必在意。

注九、行者:此法系专对初心学佛之在家居士而说,故称行者。

2、 拜佛之要领
   
行者已经三归依,并且学会拜佛之动作后,练习纯熟。每日早晚在家中拜佛,每次十至二十分钟。拜佛时不需佛堂,不需佛像,仅需清洁处所,无人打扰即可;诸如书房,无人的客厅,乃至收拾整洁的工作房、卧房均可。若家中设有佛堂、供有佛像则更佳,每日旱晚上香后,便可礼拜十至二十分钟。

   无相拜佛:拜佛时,动作极缓慢,不贪多拜,而在精神集中。心中不念佛号,专注于拜佛时之每一动作和身体的感觉,若发觉心向外缘,即摄归拜佛之动作。一心缘于拜佛之动作,不管身旁发生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概不理,专心拜佛。拜佛之速度若快,则气急心跳,不易得定,心亦容易攀缘,是故必须缓慢、极缓慢,一分钟不可超过二拜。初学者最适宜的速度大约四十五秒至一分钟拜一拜。礼拜时全神贯注在动作上,心不外缘。如此练习二天,渐渐调整,即能习惯于缓慢的拜佛动作,此点务必做到。

3、修念佛圆通之权巧方便---无相忆念拜佛
  
无相忆念拜佛:行者于拜佛前,先选定一尊佛或菩萨做为礼拜之对象。一般人多选择本师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其它佛菩萨亦可,但觉有缘,心能相契便好。选择一尊后,永不改变,直到将来无相念佛修成时,仍是同一尊。

  选定一尊佛或菩萨之后,开始礼拜。礼拜之时仅以「忆佛之心念」来拜佛。一般人拜佛时,多是先在心中称念一声佛号,随即礼拜,三称三拜而已。而此方法则不称念佛号,摒除佛号而礼拜自己所选定的一尊佛或菩萨,拜时清晰地了知自己当时在拜那一尊佛菩萨。不但口中不称念圣号,心中也不可以有圣号。没有语言相、文字相、亦没有佛菩萨的形像,乃至代表佛菩萨之任何符号都不可有。礼拜时必需安详缓慢。专注观察自己在礼拜中的每一剎那,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拜那一尊佛菩萨。若圣号在心中出现、或圣像在心中出现,应立即舍弃,回到忆念之一念。这种礼佛的方法是一种权巧方便,对于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而言,非常重要。初心学佛者若不经由此种拜佛方法的锻炼,欲成就无相念佛法门,相当不易。亦不可排斥礼拜佛菩萨之修行法门,当知世尊与诸大菩萨之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至诚顶礼,必有大利。又:学佛人最忌慢心,礼拜佛菩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间礼拜,最能消除慢心,于道有益。

   一般人往往执着佛菩萨的形像和圣号。若无形像和圣号,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学在前面已经引述过道信禅师的话:「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形、佛无相貌。」凡有形像、声音、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佛。

   若语言是佛,则我们嘴里出声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应该从嘴里出现。若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某一种特定声音是佛的话,那我们发出这种声音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应该出现在眼前。若文字是佛,当我们写出「阿弥陀佛」四字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应该出现。若形像是佛,则一切寺院及佛弟子所供奉的佛像都应变成佛,乃至禅宗里有一则很有名的公案:「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他是阿谁?」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释迦牟尼佛和数千万年后将在此世界出现的弥勒佛(注十),还只是他的奴才,教你参一参,「他」究竟是谁?意思是说,在历史上真实出现在世间的释迦牟尼佛,只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所示现的应化身而已。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复如是。

   佛弟子们大多知道:佛有三身--法性身、圆满报身、应化身。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应化身。因这世间的某些人,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为这一大因缘而示现降神母胎,出生于迦毘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宫中,成为太子,成婚生子,出巡四门,睹生老病死苦,发愿为度众生得脱诸苦而半夜出家。尽学外道法,又六年苦行,后知成佛不在身苦行,乃于沐浴受乳,恢复气力后,于菩提树下参究时,夜睹明星,大悟成佛。随即示现转**、降外道、度众生,乃至示现老病而取涅乐--入于不生不灭之大般涅盘,常住世间而无所住,直至现代,有缘众生仍得恭觐。凡此种种,在在都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世尊只是应化身,为有缘众生得度而来,未能得度的众生,亦为种下将来得度的因缘。因缘既毕,示现生灭,警示众生。

   佛的圆满报身则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是示现予居住在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的声闻众及贤圣菩萨众等亲近修学的法相。法性身无形无相,一切众生不能得见,是故需要应化身和圆满报身、方便度众。若论实际、法性身才是佛的真实身,离于一切「身、身施设、言语、文句、声音、形像、符号」,无可表示,唯一空性。无名可名,施设「佛」、「法身」、以为其名。此乃佛之实际,故道信禅师说:「无所念者,是名念佛」。这是要到理一心的境界以后,再做思惟观,方能深入了知。是学佛人的理想,未必人人可得。但事一心念佛--无相念佛,只要精进练习,人人可得。以上不厌其烦的叙述,无非是帮助行者,不再执着佛的名号、形像、符号等,而能一心忆念、无相拜佛。

   本书则将称名念佛及无相忆念拜佛做为进入本法门之初期方便。称名念佛,是释迦世尊为末法时期信心薄弱的众生所说的一种方便法。借着阿弥陀佛的大愿,使得持名念佛的众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必须具有信心、发愿求生、并于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持念佛号,口念心念。一遇紧急事故,在当下唯有想到阿弥陀佛,脱口呼救,这样才叫修行坚固,才能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经中并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必须执持圣号,一心不乱或时时系念,心不颠倒才得往生,故也不是人人有把握的。至于经中所说九品莲花往生,其中上品三生及中品上生、中品中生皆需具备特定条件始能往生。若一般人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往生极乐世界者,多属中品下生,需于莲苞中住七日,始得花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初果)。再过一小劫,始成阿罗汉(四果)。按:极乐世界之一天,相当于此世界一大劫。中品下生之人,在极乐世界莲苞中安住的时间,究有如何久远,行者可自思惟,详细审查。自须陀洹修行至阿罗汉,需时极乐世界之一小劫,其时间之久远,令人无法想象。若于此世界修学,即使修一生、忘三生,其成就之速度亦远较中品下生人在极乐世界之修学,快过百千万倍,行者不可不审。(行者欲知其详,请阅弥勒下生经。)

注十:法灭尽经载:……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时有菩萨、辟支、罗汉,(被)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菩萨)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

   又:弥勒下生经共有五译:计竺法护译一部、鸠摩罗什译二部、义净译一部均未载明弥勒菩萨当于何时下生成佛。仅第五译载明「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岁当来下。」但此译本较前四译短缺甚多,而且不知何人所译,似宜存疑。故采法灭尽经所载为准。 


该帖子在 2005/1/29 16:48:12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8 12:30:13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4、从无相忆念拜佛到无相念佛之十种修学次第
  

 一、每天早晨及晚上各用十至二十分钟时间来拜佛,依本章第三节所解说的方法来练习无相忆念拜佛。拜时不唱念圣号,亦不在心中出现圣号的声音或文字,只要在心中忆念佛菩萨、想念佛菩萨,专注于一尊佛菩萨。虽然没有语言、文字、形像、而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忆念那一尊佛菩萨,明明白白地知道在拜那一尊佛菩萨。心中绝不可以出现佛菩萨的名号或形像,纯粹是忆念。犹如别母数十年,心中想念、牵挂,而无名字及形像。礼拜时,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拜所忆念的是那一尊佛菩萨,而执持此一念头,绝不舍弃。若不能体会「忆与念」,则可用心观察,看住自己在礼拜佛菩萨的那一个念头是否分明?看自己的心是否清楚地知道正在礼拜那一尊佛菩萨?

   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是修习无相念佛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行者务必细心体会,反复阅读思惟。若思惟多日乃至一月二月,仍不能体会,应当常在佛菩萨像前(尤其是释迦世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前)礼拜,忏悔罪过,请求加持。并发愿受菩萨戒,行菩萨道,度无量众生。然后静坐细读前段及第三节之说明,详细思惟,勤加练习,即能通达。若无圣像,望空而拜亦可,但需至心恳切,万勿轻忽。

  一旦通达,即依此法无相忆念拜佛。去除名号及形像,清楚地忆念所拜之佛,而不使忆佛之念中断。若觉忆佛之念不能清楚分明,亦可用「想」之法;如年青时,恋爱中的男女,各分东西不得见面时,朝思暮想一般;拜佛时便用此想,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遍满虚空,无处不在。或想佛的法身无形无像,住于我心中(非心脏的心)或脑中,时刻不离地护念我,这样想念,叫做念佛。所以念佛的「念」字,左边无口。若是有口,使成念佛,口念心念方可相应。若口念心不念,与佛不相应,念到驴年,才能往生极乐净土。

  若是有人反复阅读、思惟、练习,结果「忆」既不会,「想」也不会,「念」也不会。则可于拜佛时,用心「看」拜佛的这一念,是不是清晰地知道正在拜那一尊佛菩萨?就看住这一念,不让它中断,也不让佛号在心中出现。每一拜时专心看住,看这一念在我心中安住而不消失。如果不会看,再换一个方法:

  譬如行者平常持名念佛的对象是释迦牟尼佛,则可先在安静处坐下,不可受打扰;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随行者因缘,自择所念之佛号),同时想念他,所念佛号虽已过去,但不使想佛的念中断,想念的时间继续下去,直到想念的念中断为止。发觉想念的念中断了,再从头开始,在心中再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同时想念他,不再念佛号,直到想念中断。如此周而复始地练习。

  练习纯熟后,在清晨清醒的时刻,于佛像前静坐,或无人打扰的安静处静坐,坐定之后,心中默念一句「释迦牟尼佛」(或其它一佛),同时想念着他,心中开始观察:佛号念过之后,想念佛的这一念,究竟是什么情形,观察清楚之后重新开始。但是不从念佛号开始,而是从「释迦牟尼佛」这一句佛号过去之后的那一段开始。这就是忆佛、念佛、想佛,就是无相念佛,接下来便可以用这一念来拜佛,这就是无相忆念拜佛。

  刚开始无相忆念拜佛时,必须非常用心。以极强的意志力努力控制,才能制止佛号及佛的形像在心中显现,稍微不注意,佛号或佛像就在心中出现。虽然须很用心,但请放松身体,切莫紧张。如此每日不断练习,努力不辍,经过一段时间,佛号渐渐地不再出现。但有时稍失注意,仍会出现佛号的第一个字。行者应当在每天早晚拜佛时全神贯注,才能去除它。至于攀缘心强而又固执的人,在拜佛时虽未出现佛号,却常常会出现一个「佛」字。这是一种根深柢固的习气,必须常常思惟「佛号不是佛」,「佛」字不是佛;乃至必须于静坐中深入思惟,才能去除此种执着。

  行者必须认识:此一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无相念佛之修持,得不得力,完全要看行者对于无相忆念拜佛之意旨,能不能完全体会及能不能如实而修。勿嫌末学反复解说、婆婆妈妈。若欲修持无相念佛法门而不肯从无相忆念拜佛去深入体会,勤加练习者,难得成功。除非是利根人或已有工夫之人,一闻便解,随解随入而能安住。

  行者若非上根之人,务请早晚各以十至二十分钟练习「无相忆念拜佛」,一则消除业障,二则锻炼工夫。早晚各用十至二十分钟修习无相忆念拜佛,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谓费时不多,轻而易办。念佛一声,尚且罪灭河沙,何况拜佛时一心不乱、定心忆佛、灭罪难量。

  此种无相忆念拜佛法门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习定方法。此种工夫由动中得,是故将来修成无相念佛时,身心能于声色中来去自如,而不妨碍无相念佛之净念相继。

  权巧加行:凡不具持名念佛经验又不了解如何无相忆佛念佛之人,应于日常生活中持名念佛。随时随地在心中默唱佛号、心念心听。藉以降低攀缘心,统摄散乱心。行者可将无相忆念拜佛时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萨的圣号,编成一句自认为优美的旋律。犹如唱歌一般,在心中不停地反复唱念,同时忆佛想佛。此圣号之旋律不可轻快,而应稳重优美,默唱时之速度越慢越好。只可一句反复唱念,不可编成多句旋律来唱念。亦不可在无相忆念拜佛时拜药师佛,平时却唱念观世音菩萨;所拜与所唱,必须是同一尊,才能心无二致,专一拜佛念佛。此外平时在心中默唱圣号时,不可贪求多唱几声,应该缓慢安祥,唱时注意心地有没有急躁?有没有打妄想?有没有在忆佛?如已有持名念佛经验或已了解如何忆佛念佛者,则应专心学习无相忆佛念佛,不须再持念圣号。

  二、每日早晚无相忆念拜佛各十至二十分钟,不可间断。也不可今天拜二小时,明后天休息。犹如划船,必须继续摇桨,停桨休息一段时间,船便漂离航道或随水后退。每次拜佛的时间可以增加,不可减少。除了拜佛的时间以外,必须在心中不停地唱念佛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散乱心渐渐获得控制。但是仍会发现自己在拜佛时的杂念虽然日渐减少,佛号也不会在心中出现,却很容易被外来的声音所吸引。诸如电话铃声、门铃声、人声、电视、音乐、狗叫等等,只要一有声音,心即攀缘联想,相续不断。一直到这一拜的动作结束,下一拜即将开始时,才又想起正在无相忆念拜佛。然后又重新开始。行者不必为此苦恼;对于初学者,这是难免的过程,只要痛下决心,持之以恒,每天不间断地无相忆念拜佛及默唱佛号,(原有持名基础者应忆念念佛),一定会进步。

  由于每天持续不断练习无相忆念拜佛及忆念念佛或默唱佛号的缘故,攀缘心不停地降低,终于能够不受外来声音的影响而专注地无相忆念拜佛,这就显示工夫已经增强,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已获控制;但是眼根眼识则很难控制,往往在无相忆念拜佛时,看到地上有一根头发或其它杂物,心又起攀缘。每次一弯腰拜下时,便不自主的看它一下。明知应该全心忆佛拜佛,看住忆佛之念头,却无法使自已不去看它。这种攀缘心,相对于其它攀缘而言,已经较细,却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随眼根而有的习气,极难对治。以目前的工夫而言,尚不足以克制。唯一的方法便是暂时把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等到以后工夫更强时再开眼。行者到此地步可进入第三阶段。

  三、闭目无相忆念拜佛:闭目无相忆念拜佛,可对治眼根之攀缘。精神容易集中,工夫增强较为迅速。观察拜佛时之心念也较为清晰。但某些人闭目拜佛时容易头晕,即应找出头晕的原因,加以克服。万不可因为头晕,就放弃此一阶段最能增强工夫的方法。头晕的原因大约如左:

1、失却方向感之头晕:此类人应于闭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前,先提示自己:「佛无身根,佛无相貌,法身遍满一切处所,佛在我心中。我所面对之佛像亦不是佛,只是一种象征,一个道具而已。」所以不必固执地要求自己的身体一定要面对那一个方向拜。即使拜到后来,变成背对佛像而拜,也无关紧要。心里能舍去方向的执着以后,闭目而拜时就不再头晕了。

2、拜佛姿势不正确之头晕:拜佛弯腰下蹲时,不可使头低于身体(不晕者则无此限制),拜毕起身时,头部应略高于身体。以免血液因弯腰低头而流注于头部,起身后又突然流回身体,便容易引起头晕。另外一种头晕是拜佛五轮投地时臀部太高所致,应将身体往后、往下坐低,避免血液大量充塞于头部。若因长裤太紧或无伸缩性而不能往下坐低时,应换穿宽松之休闲服或运动服。裤带应以松紧带或吊带为宜。头触地面时,鼻尖应同时贴触地面,避免以头顶触地。

3、身体肥胖:身体肥胖者,应安置拜垫,高约二十公分。拜佛时双脚及膝轮皆在地面,头部及手掌手肘贴伏于拜垫上。避免血液充塞头部,便不再头晕了。

  克服闭目拜佛之头晕后,即可继续无相忆念拜佛。每日专注一心,持续练习,不再攀缘外境,进步较前迅速;在拜佛时,佛号已难得在心中出现了。

  四、避免控制呼吸:上一阶段的困难克服以后,有某些人会发现自己虽不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但是却会发觉自己有些呼吸困难,或者喉咙似有草丝哽住,觉得不舒服。这是因为「心」最爱攀缘;如今眼耳鼻舌意等五根都被闭塞,无可攀缘,只好转而攀缘身根之呼吸了。因此一面拜佛,一面于下意识中控制呼吸。初时不觉,待发觉喉咙难过、呼吸困难时,已经是好几周以后的事了。现在既已发觉有此现象,便于拜佛时注意它,不让下意识去攀缘控制呼吸。若控制呼吸的现象很严重(极少数人),而导致喉咙极为难过的话,可以暂时用口呼吸。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复以鼻呼吸,仍应注意防范下意识去攀缘控制呼吸。会有这种现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默唱佛号时亦会同样地控制呼吸,必须注意提防。待拜佛时不会再有任何攀缘,此一阶段便告完成。若无控制呼吸现象者,可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五、闭目无相忆念拜佛时能够一念不生:行者于闭目无相忆念拜佛时,已能专一忆念于佛。此一忆佛之念、清晰分明,不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虽然到此,切不可自满,仍需精进熟习。犹如牧牛,时时鞭策注意;无相忆念拜佛及平常唱念佛号的工夫亦需如此。每日精进练习,到后来、拜佛时之忆佛净念,持续不断,安祥自在。不需全神贯注,自然可以忆念。此念清晰分明;拜时轻松清凉而无热恼。行者若曾修习禅定数息多年,便会感觉到此一无相忆念拜佛时之净念相继、比之于静坐数息到「数而不数、一念相续」,简直无所分别。此时心中己非常笃定,并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已能体会一念不生的境界了。也能了解末学为何要说:「对于已经进入此一境界的人,其实应该说是一念相续」的意思了。行者到此阶段,仍应在平常行往坐卧之时,心中默唱佛号,不可中断。若此时唱念佛号已极缓慢者,不可心慌;此是正常现象,表示定力已开始显现,心不掉举。虽然有时不欲默唱佛号、心地轻安,但仍不可因此舍弃佛号;平常仍应默唱佛号,心中同时忆念。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应于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无相忆佛念佛,不可再持念佛号。

   六、张眼无相忆念拜佛:由于现在工夫已经增强了,有能力克服眼根的攀缘,所以改为张开眼睛的无相忆念拜佛。仍然在每天早晚各拜十至二十分钟。拜时张开眼睛、仍然忆念于佛。初时稍不留意,又被色尘吸引;有时眼观佛像、心中便有佛像。有时会瞟一下供桌物品或瞟视地面上的毛发、棉絮、图案。行者此时应即收摄心神,专心注意拜佛时之净念有无中断。眼睛之焦点应离开一切形像,眼虽有见,却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一心向内收摄,想佛之法身、住在我心中,一心只在拜佛忆佛,观此忆佛之念清晰分明。每日持之以恒地精勤专忆专念而拜,不让心神分散。渐渐可以视如不见、听如不闻地专忆于一佛而拜。拜佛时、六尘(注十一)与我不相妨碍。此时拜佛之速度自然会比以前快些,因为工夫即将成功了。

 注十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日常生活中开始无相念佛:上一阶段之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不理会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之影响而安祥轻松地专忆专拜,不会分心,即可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拜佛时忆佛之念,而不必再默唱佛号,即是无相念佛。此时无相念佛,心中所忆之佛必须与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所拜者为同一尊。不可在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拜释迦世尊,而平常无相念佛时却念观世音菩萨;否则将使工夫减弱或不能增强。亦不可有时忆释迦牟尼佛,有时忆阿弥陀佛;更不可同时忆念二、三、四尊。必须专心忆念初学此法时即选定的那一尊佛菩萨,永不改变。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无相忆念拜佛时忆佛之念,而无名号形像声音,心中清楚地了知自己是念那一尊佛菩萨。这就是无相念佛,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入门。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得,除了极少数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一般人几乎可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无相念佛的工夫,至此即将成就,应当珍惜,不可放逸自心,回到持名念佛的方法。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虽然常常会忘失此念,犹如一般持名念佛者一样。但是对于学佛十余年而仍不得力者,当他练习到这一阶段时,心中已知因缘之殊胜,了解此一法门对于自己之受用,而不退转;因此若有忘失此念之现象时,即会时时警策自己,返照自心,提起忆佛之正念。在与人说话时,因为需要倾听及思惟回话而会忘失此念:思惟公私事务时亦需暂时放下此念。若行者之职业、工作,具有高度危险性,则以专心工作,心无二致为宜。每晚欲睡眠时,可以安闲地卧于床上无相念佛,不必专心;自然的在无相念佛之中入睡。行者到此地步,仍需每天早晚专心一意无相忆念拜佛,不可中止。直到大部份时间可以无相念佛而不忘失,则此阶段已经成功。此时已得强烈之法喜。若此阶段修成时间超过二个月、法喜稍淡。时间超过越久,法喜越淡;乃至延迟到六个月才成就者,几无法喜,而工夫具在。迅速修成者,其所得法喜亦将因为习惯于此觉受而逐渐转淡,行者对此不需疑虑。

  八、礼拜多尊佛菩萨:此阶段初期仍应在每天早上专拜一尊佛菩萨,拜时专忆专念而无名号形像。日常生活中仍以同一尊佛菩萨而无相忆念。晚上拜佛时可改为礼拜多尊佛菩萨。拜前先选佛菩萨二至六尊,排定顺序。佛在前,菩萨在后。第一尊必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此世界众生一切学佛者皆是释迦世尊之弟子,皆因释迦世尊而修习佛法;饮水思源,感戴恩德,当于拜佛时先拜释迦世尊,次拜他佛及余菩萨。如是,行者随自心喜悦,选择自觉有缘之佛菩萨二至五尊,排于世尊之后。排定礼拜顺序后,永不改变。每天晚上之无相忆念拜佛即以此诸尊,依序而拜。每尊各顶礼三拜,仍以十至二十分钟为度。若时间已到而未拜完,仍应依顺序缓缓拜完。选择有缘之佛菩萨时,至少三尊、至多六尊。少于三尊,则作用不明显;多于六尊,则心忆顺序,容易分神,反致散乱。

  此一阶段之权巧方便,目的在训练行者心地更细密、更分明;欲使行者能有分辨念头(话头)之能力外,将来参禅时亦能具有思惟观(注十二)之能力。 

   行者于晚上拜佛时,仍然是摒除名号形像声音,而于每一拜时能清楚分别:此念是礼拜释迦世尊、此念是礼拜弥陀世尊、此念是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念是礼拜大势至菩萨。前念与后念之「念相」差别何在,均能清楚分明。

   初入此一阶段时,早上仍只专拜初修此法时选定之一尊佛菩萨;晚上才拜多尊佛菩萨。此乃因行者于第七阶段初成功时,工夫仍不够坚强;刚转入此一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无相念佛时,仍需要依赖每晨无相拜佛所得工夫,所以每天早上仍以专拜一尊为宜。若于初入此一阶段时就早晚都拜多尊佛菩萨,可能使行者之工夫停滞不进。故建议行者于初入此一阶段时,在早上礼佛仍以一尊为宜,以便借着专一礼拜忆念来增强动中的工夫,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相念佛能集中心力,迅速修成。

  此阶段应持续二至四周的时间来练习,直到行者于行住坐卧之中的无相念佛之念,能达到越是在动态之中,忆念越清楚分明之时,再改为早晚都礼拜多尊佛菩萨。但早上与晚上所拜之佛菩萨及顺序必须相同,不可更动。平常之无相念佛仍是原来选定的同一尊,切忌换来换去。

  此一阶段之无相忆念拜佛,必须每一尊三拜,不增不减。增、则分别念相之作用不明显:减、则心易散乱,工夫难增强。刚进入此一阶段时,常会忘记礼拜之次数。有时一拜以为二拜,有时三拜以为二拜。若拜时混淆、不能清楚了知,则以当时所认知之次数为准,不需责备自己忘失次数,以免因为悔恨而影响当时之修行。

  此外,拜佛之次数,是因为有身体、有拜佛之动作而有,若离身体及动作、即无次数。我们利用身体和动作当作工具来炼心,只要能制心一处,只要能专一、能细心分别便好。次数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修成清楚分明的工夫。因此行者在无相忆念拜佛时若次数混淆,只需当机立断、选择当时自己所认知的一个次数,继续礼拜。不可让悔恨或责备之心来影响当下的修行。

  拜佛时记忆次数,不可以有一、二、三、等文字或声音在心中出现,而能清楚知道是第几拜,并且心中清晰地忆念所拜之佛。于每尊佛菩萨三拜之后,亦不可在心中出现一个念头:「下一拜是大势至菩萨」。而是直接忆念下一尊佛菩萨并安住于第一拜之意思,而无名号与数目。「忆想佛菩萨之念头」与「第一拜之意思」同时并存,清楚分明。练习既久,自能清晰地了别:现在所顶礼的是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对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能清晰地分别。

  九、佛在灵山莫远求:行者完成第八阶段的工夫时,自知不久即可完全修成无相念佛法门,心中喜悦笃定,但应提防自满及愩高之心。若心自满、则不拜佛,工夫即停滞不前。行者当知,此门工夫必须以无相忆念拜佛为方便,工夫始得增强。若心自满而懈怠拜佛,工夫便不易增进。除非行者已曾多劫修定,是利根人、或工夫已超越此一层次,则另当别论;否则仍宜精勤地在每天早晚勤修无相忆念拜佛为是。

  若心愩高、则起心分别:谓我能他不能。彼不如我,彼应学我。起心分别故,则慢心待人。慢心分别故,失诸法利。是故行者到此阶段,务须除去自满及愩高我慢之心,继续精勤练习,日趋纯熟,心更明净。终于在每天早晚无相忆念拜佛时,不需极强之意志力而能照见忆佛之念、了了分明,礼拜前一佛之念与礼拜后一佛之念,极为清晰,善能分别。礼佛之时,安适自在。顶礼每一尊佛菩萨之次数皆不会忘失,也不会有次数之声音或文字出现。同时亦已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无相念佛。虽然身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奔忙,却能无时无刻自在地无相念佛,乃至在与人说话时,处理公私事务时、思惟一切事时,均能不忆而忆,自动自发地无相念佛。

   行者修习到此地步,心中清晰明净,自知佛在心中,佛在身中。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本在我心中」。直下认定:此无相念佛之念,实向心中而念。行者若一向念释迦牟尼世尊,则自觉释迦牟尼世尊其实在我心中,不离方寸。若一向专忆阿弥陀佛,或专忆诸佛菩萨之任何一尊,莫不如是。

   行者此时若在路上行走,则见狗是佛、见人亦是佛。眼根所见莫非忆佛之念,而无佛号、声音、形像。或于日常生活中,闻一切音声,亦莫非忆佛之念,心中亦无佛号之音声。佛说阿弥陀经所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此也。吾人在此五浊堪忍世界,虽无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圆通法门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时,闻一切喧嚣之音声,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无非忆佛之念。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觉受达于顶点。若极精进之人,于六周内修习到此地步,则法喜极强烈,乃至踊跃不已。逢人普劝修习此一法门:慈悲心起,普愿人人皆能由此法门得入唯心净土或往生诸佛净土。自知必能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毫无犹疑。心中极为笃定踏实,不同一般学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参禅,此时已具备参话头及思惟观之能力,无门之门就在眼前;心大欢喜,便发善愿:愿一切佛子俱得由此无相念佛法门、亲见无门之门。

  一般人修习此一无相念佛法门至第九阶段成功,多在三个月届满之前后,法喜略淡。若不精进,则四、五个月,乃至经年,不得成功。根器不利者若精勤修习,六个月满亦得成就,唯法喜甚淡。行者修习此法,切忌躐等躁进,贪求法喜;否则欲速不达,反而耽延时光,后悔不及。又:法喜仅是修习成功之心理觉受,犹如中奖,初时喜乐,渐渐淡薄,亦是无常,非是常乐。行者不应以追求尝试法喜之心而修此法,当以成就究竟解脱为目标而修此工夫,藉此作为助益。  

注十二、思惟观:参禅者住于疑情中全心思惟疑情。思惟时离却一切语言、文字、声音、符号、形像而思惟。

  十、动静兼修:行者修习无相念佛成功后,仍不可自满。细心观察之下,仍可发觉在思惟事物及与人说话时之忆佛念头较不清晰。故于说话及思惟事务时,需注意「内摄与外缘之均等」(注十三),若能平衡,则此忆佛之念即转清晰。欲达此地步,除需每日早晚无相忆念拜佛及平常生活中之无相念佛以外,尚需参加一般念佛会共修。于共修时高唱佛号,心观忆佛之念,使此念不受佛号影向,融合为一,清晰分明。(自已在家唱念亦可)。此外仍应每日静坐一小时。在静坐之时无相念佛,不可昏沉,细观此无相念佛之念由粗转细。此是由动转静之工夫。凡我佛子欲成道业,应当动静兼修,速得入道。 

  若行者欲入念佛三摩地,修唯心净土者,亦当每日静坐无相念佛,不可仅赖平常动态中之无相念佛。盖三摩地有定相故,当于坐中求。若坐中无相念佛时,身不倾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能日日练习。有朝一日,性障消灭,即入三摩地;若不自满,再勤修炼,三摩地纯熟,便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功用。因此法门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境界,渐渐证得楞严大定。证楞严定之各种境界及悟见自性等相关境界,行者可自行请阅楞严经,此不叙述。

   此一阶段成功时,行者即能于动静二相之中,随时清晰照见无相念佛之念。犹如牧牛纯熟,野性尽除,随逐于人。便恍然得知经中所谓「介尔初心」原来如此。至此无相念佛完全成就。而此无相念佛法门之完全成就,其实仅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而已。

   行者修习至此,若欲往生诸佛净土者,仅需每日一回于佛前或望空称念佛名,忆念四弘誓愿及欲生佛国之世尊所立别愿(如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某愿而与己相应者。亦如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某愿而与己相应者),并以每日修行之功德回向发愿于舍报之时往生彼国即可。余时则专忆彼一佛。往生时至,必蒙预告。七天之后,所忆念佛、现前授手,安祥往生,无有挂碍。此乃一般念佛净土行者梦寐所求者。

   若行者自知一心不乱,将来往生无疑,而欲于此生更进一步修习佛法者,可延长打坐之时间,深入念佛圆通法门,随行者是否精进及善根深浅不同,渐获楞严大定之各种解脱境界及念佛各种三昧。此中境界则非末学所能揣摩叙述。盖大势至菩萨所述之此种念佛圆通法门,层次由浅至深,自初信位菩萨至等觉妙觉菩萨等五十二阶位之菩萨,均所通用。法门虽一,所证深浅各自不同。若如楞严经中所述,修至想阴灭尽、进入行阴区宇,乃至行阴灭尽者,此菩萨境界已超越声闻四果罗汉;若过识阴区宇,而至识阴灭尽者,已经十地圆满,成为等觉菩萨了。自最浅之无相念佛、至最深的识阴灭尽,其间所证,各各不同,境界非一。对于经中所说各种不同层次之解脱境界,吾人当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戮力勤修。万不可得少为足,便妄言已修成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以致获咎。仍当虚心潜修,殷勤供养礼拜释迦牟尼世尊及所忆念之佛菩萨。

注十三、内摄外缘之均等:

   1、无相念佛人、若无内摄而缘眼前人所说话语,则忆佛之念全失。若无外缘,全心内摄忆佛之念,则眼前人说话时、我不知其意。若内摄外缘均等,则眼前人说话之意能会,心中忆佛之念亦清晰分明。

   2、见性人,见自性遍一切处,乃至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若常外缘,欲见自性,定心则散,一段时日之后,渐渐不见自性。若完全内摄,则住定境,不见自性。若见性人于见闻觉知之中、保持内摄外缘之均等,则悟境不退,自性时时在前。此即禅宗六祖所谓「念念不离自性」,即是保住、任运。此需具备无相念佛工夫或修得动中看话头的工夫始得保任。否则便需远离尘器,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

   3、证得禅定者(退分除外)若于日常生活中亦如无相念佛者保持内摄外缘均等,则可常在初禅定心中,过平常人之正常生活而不退于定心。

该帖子在 2005/1/29 12:31:49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8 12:34:10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1 楼 

B、《念佛三昧修学次第》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1003/book1003-2-5-2-1.htm

第一目 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

在这里提出一系列的善巧方便来帮助念佛人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念佛要无相?

 

第一:持名念佛时,心念时断时续,有时忆念,有时则虽然佛号在心中,其实并未忆佛,有此缺点。语言、文字、声音不是佛,所以不必执着语言、文字、声音。

 

第二:观想念佛法门,从灭罪修定的立场来说是非常好。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佛人的心想之中,也不是真实的。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

 

有人也许会抗议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陀,即禅门讲的真如佛性,本地风光、菩提涅盘。祖师所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我们能否跟着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所以是否只要一句佛号就好呢?如果明自真心、见自本性,亲见了自住弥陀,就可以这么讲;若未见自性弥陀,事上还没有精通,理上也没有通,怎么可以跟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呢?所以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理---般若通了,发觉原来在持诵佛名时和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一样,均不离真如,此时就可和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如若不然,还是应当依照各种方便权巧,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而入真实之理的次第前进。

 

无相念佛法门如敲门砖;譬如要进入广阔的殿堂,用手搥痛了,里面的人还听不到,所以捡一块砖头来敲门,声音大,里面的人就听见了来开门,门开了就可把敲门砖去掉。同样道理,我们想要求见自性弥陀,上品上生,可将无相念佛法门当作敲门砖,方便应用。

 

话说回来,这个法门的珍贵受用,远远超过金银珠宝之上,应当修学这个法门。当我们亲见自性弥陀之后,回过头来观察此法门,悟后起修时仍有许多人要应用到它,非常地殊胜。我们为了帮助广大的念佛人,所以施设了十个次第的方便善巧,便很容易来修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之前先要了解念佛如何能达到无相?我们以拜佛作为方便: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像来拜佛,拜时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想佛的那个念,而不要让佛号、形像在心里出现,这叫做无相忆念拜佛。

 

这样讲,若体会不出来的话,换个方式来说:如儿子远离至国外留学,妈妈想念儿子从小就未曾离开身边,如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刚开始一周、二周心里很难过,常想念儿子,有时痛哭流涕。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

 

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

 

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一开始拜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祂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一秒、二秒或五秒钟,之后就不见了。没有关系,拜到地上两掌一翻再起来的时候,这个动作很自然会提醒我们「忆佛的念怎么不见了?」又重新把它提起来,这样一拜之中有两次会帮助我们提起此念。刚开始时,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适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钟一拜,而忆佛之念只有开始拜的一、二秒钟,其余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费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如拜了一两周以后,忆佛之念只能维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没有进步,可将每一拜分为几个段落,如弯腰下去是一个段落,此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时再提起来。额头鼻子贴到地面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话再提起来。翻掌时再观照…。如此分段,时时观照,将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摄提的话,每次忆佛二秒,则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忆佛。愈提忆佛的念愈长,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如果忆佛的念一直都不会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时间延长。

 

第二目:每日晨昏精进拜佛

 

拜佛非常重要,学无相拜佛法门须早晚拜佛,早上至少二十分钟,晚上至少二十分钟,礼拜时间能够加多些更好。如练习得很纯熟,每拜可延长到三分钟、五分钟,有人功夫好,一拜可到十分钟、十二分钟,而忆佛的念始终不曾断掉。如每拜的时间已经延到很长,上班族早上赶上班就没法拜佛,可将早上的时间挪到晚上合并为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专心拜佛,这时只能专拜一尊佛,不能拜两尊、三尊,或早上拜一尊晚上拜另一尊。

 

如果拜到忆佛的念不会去掉,就不要再用刚才讲的分段提念的方法,而专注于忆佛之念上面。每天拜佛时心里想的只是照顾想佛的念头,不让它消失,此即无相忆念拜佛。如果还不清楚无相忆念拜佛,请报名参加禅净双修班,到正觉同修会来共修,会里的老师将为您介绍许多种如何无相忆念拜佛的方法,可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法加以体会。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心地功夫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思惟清楚的话,再怎么努力拜佛,这门功夫都不容易成就,所以初入门的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此阶段练习,一不小心,心里就会出现佛的形像、佛号或产生妄想,稍不注意,心就随妄想连续下去;直到因某动作完成,将进入下个动作时,才会发觉心被妄想牵着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须烦恼。只须精进地加以练习,时间久了,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这阶段拜佛时,不可闭起眼睛,因闭眼时妄想非常多,无法克服,张眼时容易忆念,容易下功夫。等过一段时间,佛号形像不会出现,表示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可进到第三个阶段。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闭眼拜佛,一开始会出现一种状况,妄想又多起来;第一阶段张眼拜佛,眼睛有所攀缘,粗的妄想不容易起来,闭眼拜佛时会出现一些妄想,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状况:通常我们主张把忆佛的念收到脑子里面,这样能迅速增强忆佛的功夫。但是有少数人在这时眼睛起了作意而不自觉地用力,时间久了,眼睛产生酸痛。这时可以把忆佛的念放在胸腔、心头:若将忆佛的念放在心头而觉得闷,呼吸不过来,可以反过来,将忆佛的念放在脑子里面。往内收是增强忆佛净念的要领。每天这样礼佛,忆佛的念会愈来愈清晰。

 

有人闭目礼佛时,会有头晕现象,探究其原因不外几种:肥胖的人拜佛时头比身体低,形成充血的现象而头胀头晕,这时可用垫子将头面顶礼处的地面垫高,头面顶礼处比地面高约十公分或十五公分即可,头面顶礼时,亦需双脚翻掌,臀部可以降低,此病即除。有人对方向有执着,礼拜起来后张眼发现方向变了而生头晕,要将方向感的执着去除。拜佛不一定要正对着佛菩萨圣像,即使拜到后来背对着佛菩萨也没关系,因佛菩萨是法性之身,没有一定处所,只要心相应即可。有时拜佛,臀部太高,使头部充血。这是所穿长裤太紧,应该改为宽松有弹性的长裤,亦可穿吊带裤(但不可穿短裙短裤),让身体蹲低,可以改善头部充血现象。这些细节,要自己去观察改善。

 

第四目:避免控制呼吸

 

无相闭目忆念拜佛一段时间之后,忆佛的念就会非常的清晰,平常四威仪之中要常常把忆佛的念提起来。这阶段有些人会产生控制呼吸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呕吐。拜佛时若六根一齐攀缘就不会控制呼吸;闭眼后眼睛不能攀缘,耳鼻舌身亦不攀缘,意根只攀缘忆佛的念,觉得单调没有意思,会另外再去攀缘身根一直在动的呼吸。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息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象,一二百人中不过一人而已,学者不需耽忧。

 

第五目:无相忆念拜佛之净念相继

 

我们继续谈无相念佛,上周我们讲究第四个次第,而第五个次第是我们在无相忆念拜佛时,可以一念相续,在拜佛时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及一切的法。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念」里面去。这时候已完全了解「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其间的差别。我们常常强调一念相续,因为一念不生不易见到自性弥陀,一念相续才容易见到自性弥陀。而无相忆念拜佛正是一念相续的工夫。到了此时,第五个次第即告完成。

该帖子在 2005/1/29 12:57:48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9 12:57:10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0 楼 

第六目:张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五个次第修成以后,功夫已经够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来无相忆念拜佛。在第二个阶段为对治眼根之攀缘,故请各位闭上眼睛拜佛,因为那个时候,尚无法对抗心的攀缘,现在工夫已经很好了,所以回来面对以前所不能面对的状况故睁开眼睛拜佛。闭起眼睛时心里容易攀缘一切法,妄想较多,拜到这个时候,心里的妄想对治了,可是眼根之攀缘尚未对治,所以用张眼的方式忆念拜佛。刚开始张眼忆念拜佛,还是很容易攀缘一切的色相。因为功夫已经有一些成绩,过一段时间,慢慢还是可以克服。所以要不停的锻炼,不停的拜佛。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练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

 

第七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七次第,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相念佛。如果没有学习过持名念佛法门的人,在学习无相念佛后,应配合平常行、住、坐、卧之时持名念佛到第六个次第完成后,即改为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在任何时、地,都要把拜佛时的忆佛的念提起来。如果是持名念佛已经很久的人,开始学习这个法门后,在平常就要把忆佛的念提起来,然后,不停的去练习。但是会发现忆佛的念,常常会丢掉,请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的现象,经不停的练习观察,忆佛之念丢掉即马上找回来。直到很纯熟的时候,忆佛的念就不会丢掉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此时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念时断时续,叫净念断续。如果是净念相续,要训练到这个念时时都在。到达这个地步,第七个次第就完成了。第七个次第完成,可得到一种功德,即念佛圆通法门中说:「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那么此际,时时刻刻在忆佛想佛,佛也时时刻刻在摄念我们;这样的念佛人,今生会念佛,来生也会念佛,所以始终不离于佛法以及念佛法门。因此,到未来生,听到「念佛」两个字,眼泪即开始掉下来,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觉得心里有酸酸的感觉,鸡皮疙瘩的觉受遍满,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说:第七个层次成就以后,会跟念佛法门很相契。

 

第八目:礼拜多尊佛菩萨

 

第八个次第---礼拜多尊佛菩萨,前面七个次第不论礼拜或忆念,多是专拜或专念一尊佛或一尊大菩萨。第八个次第刚开始是早上拜佛或忆佛只限一尊佛,到了晚上,即礼拜三尊到六尊佛;选择佛菩萨的数目不得少于三尊,少于三尊,则此种功夫不易成就。多于六尊,则容易流于散乱。所以,不得少于三尊,不得多于六尊,而且只限晚上拜多尊佛,其它时间只限礼拜或专念一尊佛菩萨。

 

我们礼拜多尊佛菩萨之前应先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以佛在前,菩萨在后,顺序排列;选择佛时,以释迦世尊为先,然后依照自己选择的佛排列下去,菩萨则选择一尊最相契的在前,其它排列在后,总共不超过六尊,即按此顺序于晚上礼拜。每一尊不得多于三拜也不得少于三拜。多于三拜,则「分别」之功夫,不易锻炼。少于三拜,则功夫受到影响,不容易增强;在拜时,每三拜之前,每三拜之后,不得起念头说:下一拜是那一尊佛或下一拜是那一尊菩萨;或起念头说:这一尊佛或菩萨拜完了;在礼拜时要清楚知道礼拜(忆念)的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但不可出现是第几拜之语言文字,也不能出现第几拜的念的前头,即念头都不许有,但却清楚知道是第几拜。这个目的在训练我们思惟观的功夫,因为以后体究念佛或参禅需要这个功夫。若不透过这样的观练,功夫不易成就,故透过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善巧方便。如果这个阶段做不来,表示功夫做得不够,需回到第七个次第把功夫增强,然后再回到这个次第!如果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知道拜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而声音文字皆不会出现,则可以将早上也改为这样拜佛,而平常仍然是专念一尊佛菩萨,不要忆念多尊佛菩萨,否则将影响定力的增长。此阶段拜佛以四十五秒一拜为宜。

 

这个阶段完成,已具备参禅与礼究念佛的功夫。禅门里面讲参话头,念佛人到这时候已经能参话头,已经能够看见话的前头,故无门之门已在眼前。到这个时候,念佛人什么时候要亲见自性弥陀,只待时节因缘。自己不必管时节因缘,只顾去体究,因缘时节到来即可亲见。

 

第九目: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九个次第--要练习到一切时中能无相念佛而不忘失;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很多人可以作到,但容易断掉。练习到不会断掉,那就要靠每天早晚殷勤礼拜忆念,这个时候又要回到专念一尊佛及早晚闭眼专拜一尊佛。然后可以练习到一切的时段之中,忆佛之念如同泉涌,好像忆佛的念把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包住了一样,身心内外都是忆佛的念;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忆佛的念始终不会断绝,一直都是很自然的存在。说它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确实有,一切时中忆佛之念都存在,淡淡的,但都在,心里觉得好欢喜。只有到了晚上睡觉时,睡着了而不知在念佛,但是在浅睡时梦里面,梦及一切事时,忆念还是在。然后进入深睡时,不知在念佛,但到天亮时一觉醒来,第一个念就是忆佛的念,此时第九个次第即已完成。

 

完成这个阶段的功夫,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应功德,即「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那就是说,佛子若忆念佛时,佛好像母亲一样,(非密教所谓之佛母),佛忆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母亲与儿子一生又一生互相忆念,总是不会互相违背,不会相离很远。所以「有缘必定相聚」即此理,因为在我们的种识里,自然就有忆佛的倾向在,那种习性在,所以未来生中听闻「念佛」两字即好欢喜,就喜欢念佛,因为过去生已经有这个功夫与境界存在,此即第九个次第自然会有的功德。

 

所以有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即欢喜得不得了,然后,在不到几周的时间即可修学完成,忆佛之念源源不断,此即表示过去生已学习无相念佛法门;过去生没有「无相念佛」这个名词,但是已忆佛忆到无相忆念的阶段,故看到「无相」两字,即起欢喜心,这个是第九个次第完成具有之功德,然后进入第十个次第。

 

第十目:动静兼修

 

第十个次第---动静兼修,在前面六、七次第时,听到人家念佛号、唱佛号时,可能会生起一个烦恼,觉得心里面忆佛的念受到干扰;现在心里面功夫很好,不怕干扰,但是这个功夫偏在动中修,现在要回到静中修,回到持名念佛法门中来锻炼;要在平常一面无相念佛,一面参加念佛会之共修。一般念佛会没有无相念佛之共修,无相念佛没有声音、没有语言,所以不好共修,偏向于自修。共修是有人来指导如何学习这个法门,修的时候还是自修。

 

我们现在第九个次第完成,去参加念佛会之共修,大众唱赞佛偈时,心中在忆佛。我们跟大家唱佛号、念佛,心里面照样观照忆佛的那个念清晰不清晰。刚开始会感觉到忆佛的念受到声音的干扰,一、二十分钟后,就发现忆佛的念,不受声音的干扰,照样可以清晰分明。

 

另一方面要在每天拨出廿分钟、四十分钟或一个钟头来静坐,静坐时不一定要盘腿,靠在椅背上坐也可以。坐的时候要无相念佛,念佛时去观照忆佛的念是否清晰?有没有跑掉?通常动中修来的功夫,静中容易跑掉;很多人静坐时,无相念佛之「念」不见了,这个时候要用静中方式来锻炼。练到静中也可以不断,动中也可以不断,忆佛的念会愈来愈细;忆佛念转细后,如果有人要进入念佛定里面去,那么即需把忆佛念转淡,愈来愈清淡,即进入忆佛的定中去了;欲进入忆佛定中,必须靠打坐,在动中比较难。以上是无相念佛的十个修学次第,功夫到此已经成就。

 

这样继续不断的静中也练习、动中也练习,忆佛的功夫很好,而本身性障很细微的话,即可发得念佛初禅---念佛善根发,受初禅身触之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念佛初禅境界里面。

 

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行门,即无相忆念拜佛;若只靠平常去提忆佛的念,功夫不容易强,功夫不容易成熟。我们鼓励大家以「无相忆念拜佛」的方式来锻炼,那么无相念佛的功夫便可以迅速增强。

该帖子在 2005/1/29 12:58:35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9 12:58:35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9 楼 

推荐保健脊椎的平背拜佛功: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5001/5001-7-R.htm#平背拜佛功-4

该帖子在 2005/1/29 16:51:51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9 16:50:41 

小平

积分:332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27
注册:2004-12-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8 楼 

誓明兄上传了这么多的贴子,辛苦了。

该帖子在 2005/1/29 18:16:41 编辑过

  离 线  2005-1-29 18:16:41 
本帖子共有 1 页, 5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