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风格变换论坛帮助娱乐参考

总论坛公告
素食,放生,打坐就能代表正法吗?佛经才是验证正邪的标准!!!     显示用户列表 团队管理 佛运首页

   你的位置: 佛运论坛实修参考浏览当前帖子

    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932 位读者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有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黑漆桶”、“疑团”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1001/book1001-4-4.htm

《无相念佛》第三章第四节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

觉观心,不但是修定者之烦恼,也是参禅者之大忌,兹分述如下:

一、修定者通常用数息法,摄心于一连续境。初时粗心散乱,是故一息一数。以十为度。周而复始。待数到心不攀缘时即改为随息。随息不已,心归统一。此时亦无粗觉观,有智者即善用微细觉观,于统一之心起各种微妙境界时,善知抉择,选择其中一种善妙境界,使心安住。若能久久安住,心复转细,即应渐渐弃舍微细觉观,乃能入于未到地定。若得未到地定,练习纯熟,于性障消除时,即得于觉观分明之中入于初禅,因初禅功德,受于触乐,所谓一心觉观喜乐。若到末后阶段犹执着觉观而不肯舍弃,则不能入未到地定。不修未到地定,难入初禅,何况二、三、四禅?是故修定人初期当舍粗觉观,系心一法,后起细觉观,使心安住微细境。娴熟安住后复应舍离微细觉观,乃能证得未到地定及初禅。修二、三、四惮及四空定时亦复如是。行者以善知觉观,能离粗就细,末后能舍,乃能入定,证得诸禅。并于六识幻化之境界现前时,善能诃责对治,不为所动。若执着于觉观心者,即被六识变化之境界迷惑,心起贪爱,魔得其便,导入歧途;致妄言证得圣境或诸禅境界,求升反堕。或与鬼神往来,为鬼神所扰,不得定心,不能深入诸佛境界。

二、参禅者更须摒除觉观。若觉观不断,则工夫不能打成一片,疑情不起不深。欲入「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注七)的阶段,尚且不能,何况打破疑团,开悟见性。

博山无异元来禅师,是明末的一位大禅师,着有宗教通说一卷。是宗门与教下俱通的一代高僧,有博山和尚参禅警语传世,指示参禅之人应当如何做工夫。于其文中处处阐明觉观之失,乃至说到「不得将心待悟」。参禅之人于心起疑情时,若有待悟之心,即不能进入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若无进入此境界之工夫,欲自求明心见性,甚难甚难;唯有依赖宗教俱通之善知识来引导逼拶,而此种善知识甚为难得。

博山禅师又说:「做工夫时,只知疑情不破,再无别念。若有丝毫别念,则伤乎慧命。」乃至说到:「余云别念,非但世间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别念。又岂但佛法中事,于心体上取之舍之,执之化之,悉名别念矣。」参禅为何如此?实因觉观之心,乃是大忌。觉观不断,则话头常失,疑情不起,遑论参禅。

注七、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谓参禅人,心生疑情,努力参究,住于疑团之中而浑然不知周遭一切事物,犹如睁眼瞎子一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譬如回家时、在路上参禅,走过家门而不知。又如坐中参禅,眼前人来人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直至离此境界始知眨眼,始闻音声;方知刚才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之中。此境界亦名「黑漆桶」,亦名「疑团」。


该帖子在 2005/1/24 14:03:32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4 14:00:07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2 楼 

http://www.a202.idv.tw/a202-gb/BOOK1003/book1003-2-6-3.htm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篇 正修行---念佛三昧之入门与修证 
第六章 体究念佛

第三节 体究念佛的方法和应有之知见


第九目:忽略现实的状况

 

体究念佛的过程中,如果时间很长久,疑情很强,会产生忽略现实的状态,不必害怕这个状态。这就是禅门所说「见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就是说,走路要到某一个目的地,把疑情提起来的时候,直接的反应还存在,车子来了还知道要闪避,但疑情始终没有丢掉,如此住在疑情之中一直走下去,走到了目的地,忘了停下来,还一直走下去,这叫做忽略现实。

 

不必担心会发生意外,因为我在这种忽略现实的状态整整一年半,没有出过车祸,也没撞上过人,也没有被车子撞过,这就是佛菩萨冥冥之中的加持,而我们本身也会有那种直接的反应:有车来就让开。利根的人就这个时候容易参,会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参。

 

而这种现象不是刻意去学习、去模仿得来的,有的人在禅三禅七里,他知道有这种境界,然后就去学人家,这个不对喔!在这种境界里,如果他在打坐体究念佛时,进入这个状态,那您把手在他眼前挥动,他看不见;虽然他眼睛是张开的,但是他已忘了眨眼了。所以有一次我在一个道场里打坐参究时,进入了这种状况,有几位经行的人就好奇的偷偷观察我,说我眼睛整整半个钟头没有闭眼,忘了眨眼了。必须是退出这个状态的时候,才知道刚才进入那个状态去了;离开忽略现实状态时才知道眼睛需要眨眼,但是已经闭不下来,因为张眼半个钟头,眼睛已经干掉了,只好拉拉眼皮,有眼泪出来了,才能眨眼,这个是坐中忽略现实---见山不是山

 

我们上周谈到体究念佛第九则有关坐中「忽略现实」的现象,本周续谈动中忽略现实的现象。体究念佛的人,体究如何是真如佛性?如何是自性弥陀?到了一个疑情很集中的状态的时候,就产生了忽略现实的现象。所以在参究的时候,走过了家门而不自知;在打坐的时候参究,参到忘了眨眼睛也不知道。当我们到了这个层次的时候,疑情已经非常的强烈,所以往往夜间躺上床应该休息了,却因为疑情很强,眼睛跟本闭不起来,强闭了眼睛,还是睡不着,始终被疑情笼罩住了。我们称之为忽略现实的现象。

 

在这个现象里面,并不会有危险。但原则上,不主张在我们执行具有危险性或有关别人权益业务的时候去体究,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只要去看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就可以了。

 

这个现象并不是不好的现象,而是一种因缘开始成熟的现象。有的人知见不够,便产生害怕的情结,这不必害怕!有的人可能会问:「体究念佛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是长时间的体究,可能会进入这个现象。但有一种念佛人可能是过去生的因缘不相同,修习了许多善根福德因缘,而且也深入了义经典去探索,所以今生念佛,直接从念佛圆通进入,因此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像这样的念佛人,大部份没有经过忽略现实的阶段,少数人有体验过这个阶段,但是时间很短促,多则半天一天,短则一秒两秒而已。所以这一种状态不一定非要经过,这一种忽略现实的现象也并不可怕,而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有人也许认为经过这个现象大辛苦了,所以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希望经由善知识的帮忙,不体验这个阶段,而直接亲见自性弥陀。但是我们要说一句话:没有经由善知识的帮忙,而经过很久的时间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自己去摸索体验的人,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并不会白费,所谓功不唐捐。因为经过这个阶段而修上来的人,将来度人的时候,善巧方便比较多,因为他很了解这里面的各种状况;而且他的定力也会比较好,所以将来亲见自性弥陀后,除了自受用功德外,他受用功德会比依赖善知识而见自性弥陀的人要好很多,所以能利益更多的念佛人。

该帖子在 2005/1/24 14:05:45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4 14:02:58 

誓明

积分:276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29
注册:2005-1-1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11 楼 

公案-2-162则 玄则求火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02/book2002-162.htm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 師初參青峰,問云:「如何是佛?」青峰曰:「丙丁童子來求火。」師得此語,藏之於心。及謁淨慧(清涼文益禪師)詰其悟旨,師對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則將佛問佛。」淨慧曰:「幾放過,元來錯會。」師雖蒙開發,頗懷猶豫。退思既殆,莫曉玄理,乃投誠請益。淨慧曰:「汝再問,我與汝道。」師乃問:「如何是佛?」淨慧曰:「丙丁童子來 求火。」師豁然知歸。

有居士云:《參話頭的目的,是把多頭意識變成獨頭意識;然後經過一個冷不防的震撼,或當頭棒喝,把獨頭意識粉碎了,原來的真心就會呈現;原來沒有的東西揚棄了,原本有的自然就顯出來了。》

平實云:參話頭的目的不在於變五俱意識為獨頭意識。謂祖師之證悟,多在五俱意識情況中悟,於獨頭意識中悟入者極少。唯有參至見山不是山--坐中五識不觸五塵--方至獨頭意識境界,此乃平實坐悟所歷過程;然悟後深知坐中參究歧路極多,欲悟甚難,故常訶止同修,禁止坐中參究。

若非坐中參究之見山不是山境界,必是五俱意識,五識同時現起接觸五塵,然意識多分在話頭上,少分在五塵上,故常忽略五塵境,非無五識與意識俱起。行者若真證悟,便知此理,便知參話頭之目的,非欲變五俱意識為獨頭意識。

又:學人無論是在獨頭意識或五俱意識之狀況下,若因善知識之棒喝而悟得真心時,其獨頭意識或五俱意識必與真心同時並存。妄心意識從來不曾掩蓋真心;不論已悟未悟,真心皆與靈知意識同時並存,非將靈知意識粉碎消失而後現前。

若道「意識粉碎後,真心方得現前」,請問:開悟時意識既然已經粉碎,應已消失,則應無有知者覺者,既無知覺,是誰開悟?誰知開悟?不可謂真心開悟,亦不可謂真心知開悟,真心無知無覺無觀,寂滅性故。

若道「意識粉碎後,真心才得現前」,則應一切悟者於開悟之時、便入無餘依涅槃,則應世間無開悟聖者,亦無佛住世;意識若滅,則前五識亦不能獨存故,唯餘真心無覺無觀、涅槃寂滅故。

是故,參話頭之目的,非欲變多頭(五俱)意識為獨頭意識,然後加以粉碎;乃是藉話頭激起疑情,於四威儀中尋覓一直與我們同在一起的真心,非是將妄想消除後之靈知心轉變為真心,此心非常故(詳拙著《真真如來藏》說明)。若執「意識粉碎後,真心才得現前」者,名為未破初參,則必不能會得玄則求火公案。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初參青峰禪師時問云:「如何是佛?」佛者真如本際也。青峰禪師答云:「丙丁童子來求火。」玄則禪師得此語已,自以為悟,藏之於心,牢記不忘。後來晉謁清涼文益禪師,清涼便垂問玄則:於此一句悟個什麼?玄則回道:「丙丁屬火,丙丁童子即是火,以火求火,就如我玄則本來是佛,而更來此求佛。」

清涼大法眼聞彼恁麼道,便云:「差點兒放你過關了,原來你會錯意了。」玄則為此與清涼大法眼往復論辯,自認已悟;清涼不肯,玄則氣不過,忿而離去。清涼對眾云:「此僧若回,猶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玄則離去途中,百般思索,仍懷猶豫,復思:「他是五百人大善知識,豈會賺我?必是我所悟不真。」乃迴,投誠請益,清涼禪師曰:「你再問一遍,我告訴你。」玄則乃問:「如何是佛?」清涼禪師答云:「丙丁童子來求人。」玄則言下豁然了悟,豈止俊俏!

報恩玄則悟得此語,亦是玄之又玄。前後問答,一字不易,因何前問錯會?後問得悟?諸方老宿還解得麼?學人欲會此事,須先學報恩玄則投誠清涼大法眼之故事,平實便有為汝處。屆時上座亦如是問,平實亦如是答,上座亦得似報恩玄則豁然知歸。且道:平實如何得見淨慧大師學此善巧方便來?還會麼?


该帖子在 2005/1/24 14:08:20 编辑过


   羸 鹤 翘 枯 木 , 俯 见 众 雏 迷。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离 线  2005-1-24 14:07:37 
本帖子共有 1 页, 2 张回帖,每页有 13 张回帖 >> [ 1 ]
页码:

论坛音乐开启||关闭

Powered By : 佛 运
Copyright 2004-2008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6kBBS